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期评估表
发布时间:2012-12-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郭玉琴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中期评估表
 
 
 
 
 
 
 
                                     
 
              小学品德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
 
             郭玉琴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2012.11             
       
             2014.04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1月制
一、课题组核心成员(不超过10人)研究概述

 

           
郭玉琴
引领课题组成员开展《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初步形成了《品德学科与班队活动整合的精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等实践成果。
王小娟
自主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中与社会资源整合的研究,形成了《开发活动资源,让“偶像崇拜”从感性走向理性》的研究成果,并开放市级层面品德研讨课,获高度评价。
许 倩
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中与社会资源整合的研究,将教材和班队活动整合,与家长资源整合,开展“家长讲堂”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潘银婷
自主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与班队活动整合的研究,结合品德课程中的历史题材,引导学生三进常州博物馆,了解历史,为祖先而骄傲;引导学生筹建班级博物馆,并于2012年5月开放了市级班队活动课《爱上班级博物馆》,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陆 芳
自主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中与社会资源整合的研究,组织学生开展了《关于常州市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研究》,并形成了研究报告。
邵沪杰
自主开展《品德与生活》课后拓展中与生活资源的整合研究,形成了《品德与生活,怎一个“与”字了得》的研究成果,获省师陶杯论文比赛二等奖;参加了区级、市级、省级品德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均获一等奖;还被评为杨文娟名教师工作室优秀成员。
毛如静
自主开展《品德与生活》课后拓展中与学科资源整合的研究,开放了两节品德课《我最爱读的书》、《我来试试看》。
黄春梅
自主开展《品德与生活》课后拓展中与学科资源整合的研究,形成了《重品德生活实践体验,促学生习惯养成》的研究成果。
陈水香
在研究过程中,自主开发和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并通过市级公开课《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展示了与家长资源整合的策略;积极参与校、区品德教师基本功大赛,把课题研究中形成的实践理念运用于教学设计中,并在天宁区品德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白 露
自主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中与班级文化建设资源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品德与社会的活动评价方式的改革》、《开发社团活动资源,引导品德学科资源走向生活》等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背景
1.问题分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可见,课后拓展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老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但是,我们认为,要实现品德课程真正回归生活,课后拓展体验教育是一条更有效的途径,它能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到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这种体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是能综合提升学生素养的活动。
虽然大家都知道课后体验的重要性,但在进行课后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⑴重“安全”,轻“实践”:因为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了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于是,许多教师为保护自己和学生而取消了品德学科课后实践活动。
⑵重“结果”,轻“过程”: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是品德学科课后拓展的重要目标。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实践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
⑶重“校园”,轻“社区”: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但我们更多地发现,品德老师因为怕麻烦,把社会实践的范围压缩在校园里,学习《春天在哪里》,就带领学生到学校植物园里去转一圈;学习《他们需要关爱》,就带领学生去给学校里的特困生送文具;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就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校门口去捡拾白色垃圾……如此实践,学生根本就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学生的体验也是浅层次的。
2.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申报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市级备案课题,期待通过丰富的社会文化、广阔的活动天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并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
⑴探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在课后拓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责任心强的人格品质。
⑵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综合课外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为集团内或兄弟学校的品德教师开展课后体验活动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过程
为了让研究扎实开展,并走向深入、走向日常,我们形成了以下课题实施策略:
1.成立一个研究小组。自课题备案以后,课题组长充分研究了品德学科教师的发展状态,分年级确定了10位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选取了1-6年级10个实验班开始了研究。研究小组从两个层面开展研究:一是课题组集中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学习,课堂专题研讨;二是课题组成员自主研究,主要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研究,形成经验。
2.确立两个研究宗旨。结合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依托“十个好”的具体要求,通过课后拓展,培养“健德性、健心智、健体魄、健人格”的学生群体;结合课题研究目标,通过团队引领、同伴互助等形式,建设一支“会研究”“善整合”“长策划”的教师群体。
3.依托三个研究平台。一是课题组集体专项研究,重在解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问题;二是课题组成员个人自主研究,重在研究实践,形成拓展策略;三是学校品德教研组参与研究,整合研究的力量,辐射研究成果。
4.明确六个研究领域。依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分领域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层面开展拓展策略的研究,让每个课题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到有目标地研究,有成效地研究。
    (三)研究成效
课题组成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分别在“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这四个研究领域,形成了与班队活动、亲子活动、社会资源整合的三项策略,较好地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在与班队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和创造。课题组成员在“我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生活”两个领域,通过抓品德教材的关键点、生长点和空白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班队活动,初步形成了二十多节品德学科与班队整合的活动策划,丰富了学生的课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2. 在与亲子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动手和感恩。课题组成员深入分析《品德与生活》中“学生要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及《品德与社会》中“学生应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学生要知道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沟通和谅解,掌握一定的沟通的方法”的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了“爱心发夹献妈妈”“亲子共看电影”“品家乡小吃”等亲子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动手实践,学习感恩亲情。
3.在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责任和追求。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到社会各个领域去亲自感受、体验,开展了“小先锋在行动”“常外一日体验”等活动;另一方面,我们也把社会资源引进校园,特别是家长资源的融合,开展“学做叶脉书签”“跟爷爷奶奶学包粽子”等活动,实现小教室与大世界的沟通,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责任、学会追求。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依托课题网页和专题研讨,相互启发,反思总结,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课题组的老师基于自身的优势,分别在班队、亲子、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或多项的探索,形成了相关的活动设计,并进行了经验的总结,课题核心组成员先后有2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1篇论文省级获奖。
2.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策划活动的能力、资源整合的意识不断增强。在一年多的研究中,课题组老师基于教材,通过整合学生个体的资源,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智慧地策划了相关的课后拓展活动,引领了学生的成长。课题组成员还先后开放了2节市级层面的品德课堂,4人次参加区、市、省品德学科基本功大赛,分获省一等奖1人,市一等奖1人,区一等奖3人。
1: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论文题目
刊物名称
级别
1
郭玉琴
《品德教学与班队活动整合的精彩》
《教育界》2012.11
省级
2
郭玉琴
《优化教学流程,落实课程目标》
《吉林教育》2012.01
省级
3
 芳
《在体验中成长》
《课程与教学》2011.06
省级
2:课题组成员论文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论文题目
获奖等次
1
邵沪杰
《品德与生活,怎一个“与”字了得》
省师陶杯论文二等奖
3:课题组成员课堂开放情况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课题名称
开放范围及时间
1
王小娟
《男生女生不一样》
全市 2011.10
2
陈水香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全市 2012.04
3
 倩
《小跳蚤,大身手》
无锡 2012.04
4
潘银婷
《爱上班级博物馆》
上海、全市 2012.05
    4:课题组成员参加品德学科基本功大赛情况一览表

时间
姓名
比赛项目
获奖等次
2011.11
邵沪杰
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一等奖
2011.11
邵沪杰
常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一等奖
2011.10
邵沪杰
局属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一等奖
2012.11
陈水香
天宁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一等奖
5:课题组成员专题讲座情况一览表

时间
姓名
讲座主题
开放范围
2012.07
郭玉琴
《品德学科与班队整合的精彩》
暑期名师大学堂 全市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课题组已经在“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四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两个领域还少有涉及,需要在后阶段重点突破。
2.课题组已经开展的研究,只是有了点状的突破,还需要纵向上进行长程的系列的研究,以发现年级差异,改善和调整课后拓展策略,以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课后体验。
3.前期的研究,以课题核心组成员共同和自主的研究为主,在年级层面有一定的拓展。后期的研究,期待依托学校品德教研组的力量,让更多的品德老师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引领全体师生的共同成长。
4.中期前的研究成果,材料还是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期当研究走向节律、内容形成系列、领域不断拓展之后,成果也要系统梳理,要为课题结题、成果辐射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一)研究计划
1.研究领域:从部分突破走向全面覆盖。已经研究的领域要深入、系统研究,未涉及的领域要重点突破,实现研究领域的全覆盖。
2.研究内容:从点状思考走向系列探究。集中课题组成员的力量,就六个领域的内容在纵向上开展系列研究,在不同的年级形成不同的拓展策略,促进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成长。
3.研究人员:从核心参与走向全员参与。当核心组成员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中自觉行为的时候,要用好成员资源,横向进行年级辐射,引领集团教师的共同成长。
4.研究成果:从散点呈现走向系统梳理。综合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内容以及不同的研究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主要措施
1.落实两项制度:一是核心组成员每月一次课堂开放研讨制;二是研究成果、研究反思网络交流制。
2.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二是课题核心组专项研究与年级组日常研究相结合;三是专项研究与成员的个性特长相结合。
 

 

 

六、评估小组意见
 
 
 
 
 
 
 
 
 
 
 
 
 
 
 
 
  
 
 
 
 
 
 
 
 
 
 
 
 
 
 
 
 
 
 
 
 
 
八、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估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盖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