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中期研究汇报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课题组 执笔:郭玉琴
一、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可见,课后拓展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就更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课后拓展体验活动,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
目前,大多数老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大家也都知道课后体验的重要性,但在进行课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重“安全”,轻“实践”。因为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了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于是,许多教师为保护自己和学生而取消了品德学科课后实践活动。
2.重“结果”,轻“过程”。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是品德学科课后拓展的重要目标。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实践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
3.重“校园”,轻“社区”。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但我们更多地发现,品德老师因为怕麻烦,把社会实践的范围压缩在校园里,学习《春天在哪里》,就带领学生到学校植物园里去转一圈;学习《他们需要关爱》,就带领学生去给学校里的特困生送文具;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就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校门口去捡拾白色垃圾……如此实践,学生根本就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学生的体验也是浅层次的。
二、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于2011年4月申报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市级备案课题,期待通过丰富的社会文化、广阔的活动天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并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
1.探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在课后拓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责任心强的人格品质。
2.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综合课外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3.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为集团内或兄弟学校的品德教师开展课后体验活动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本课题研究。
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了解品德学科课后拓展的现状,为课题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针对现状及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生发的一些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相关策略。
经验总结法:主要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研究,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最后形成课后拓展的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四、研究内容
1.课后拓展的文献、理论研究;
2.《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现状的研究;
3.“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过程及成效
(一)现状分析
师资构成:目前我校担任品德学科教学的师资构成基本分成两类:一类是非班主任的学科教师(以数学教师居多),他们教学的班级也不是主课任教班级;还有一类是班主任兼任品德学科教师(以语文老师居多),这类教师占了学校的大多数。从师资构成情况来看,我们课题组还是认为班主任兼品德学科教师的优势更多一点,因为班主任可以把品德学科的教学和班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学情况:1-2年级《品德与生活》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有的课文只有几幅图几句话,教学时间一般却会安排2课时,这给不善于钻研教材的品德教师带来了难题,于是个别教师会利用网络的优势,选择一个跟课文相关的故事视频放给学生看,一、两节课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教师轻松,学生开心,但此间缺失了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正确导引;3-6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含盖面就较广,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环境、生命、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大部分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但往往一节课的时间不够,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即便学生进行了详尽的准备,也不可能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展示,教师也只能草草结束,所以往往会出现“蜻蜓点水”的情况,也有一部分教师因为不是班主任,不会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教师自己照本宣科,适当拓展一些资料,也就完成教学任务了,此间缺失了教师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
整体来看,目前品德学科的教学质量或者说教学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就更别说结合课程内容来开展课后拓展活动,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了。
(二)实施策略
为了让研究扎实开展,并走向深入、走向日常,我们形成了以下课题实施策略:
1.成立一个研究小组。自课题备案之后,课题组长充分研究了本校品德学科教师的发展状态,分年级确定了10位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选取了1-6年级10个实验班开始了研究。研究小组从两个层面开展研究:一是课题组集中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学习,课堂专题研讨;二是课题组成员自主研究,主要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研究,形成经验。
2.确立两个研究宗旨。结合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依托“十个好”的具体要求,通过课后拓展,培养“健德性、健心智、健体魄、健人格”的学生群体;结合课题研究目标,通过团队引领、同伴互助等形式,建设一支“会研究”“善整合”“长策划”的教师群体。
3.依托三个研究平台。一是课题组集体专项研究,重在解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问题;二是课题组成员个人自主研究,重在研究实践,形成拓展策略;三是学校品德教研组参与研究,整合研究的力量,辐射研究成果。
4.明确六个研究领域。依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分领域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层面开展拓展策略的研究,要求课题组每个成员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到有目标地研究,有成效地研究。
(三)研究成效
课题组成员在一年多的研究中,分别在“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这四个研究领域,形成了与班队活动、亲子活动、社会资源整合的三项策略,较好地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依托课题网页,进行研究交流,大家互相启发,及时反思总结,也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学生层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品德新课标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当我们的品德课堂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体验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班队、亲子、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并把这些体验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前移或者后续,既给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平台,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⑴在与班队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和创造
课题组成员在“我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生活”两个领域,通过抓品德教材的关键点、生长点和空白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合作、学会责任。
品德学科课后拓展与班队活动整合一览表
年级
|
教材内容
|
班队拓展
|
一年级
|
上册:第4课 小学生活开始啦
|
《我是会上课的神气娃》
|
上册:第14课 踏雪玩冰
|
《我的冰锣最好看》
|
|
上册:第15课 过新年
|
《我这样过新年》
|
|
下册:第5课 我掉了一颗牙
|
《保护牙齿我能行》
|
|
二年级
|
上册:第4课 红领巾的生日
|
《我入队啦》
|
上册:第13课 走进聪明屋
|
《生活科学小窍门》
|
|
下册:第10课 游戏快乐多
|
《传统游戏创新玩》
|
|
下册:第11课 我与小动物
|
《秀秀我的蚕宝宝》
|
|
三年级
|
上册:第7课 平安回家
|
《我是小小交通警》
|
上册:第11课 现在的我能做什么
|
《我是妈妈的小帮手》
|
|
下册:第5课 我是教室美容师
|
《我是教室美容师》
|
|
下册:第13课 我们共同的家
|
《小公民绿色行动》
|
|
四年级
|
上册:第1课 我们的合作
|
《岗位合作》
|
上册:第9课 逛商场
|
《今天我当家》
|
|
下册:第6课 我们的民风民俗
|
《我们的端午》
|
|
下册:第10课 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
《我的读书手抄报》
|
|
五年级
|
上册:第5课 男生女生不一样
|
《男孩·女孩》
|
上册:第12课 我们为祖先而骄傲
|
《经典实验大荟萃》
|
|
下册:第8课 鸦片的背后
|
《毒品的危害》
|
|
六年级
|
上册:第5课 感受村民选举
|
《六6村委会选举大会》
|
上册:第10课 我做志愿者
|
《小先锋 在行动》
|
|
下册:第4课 网络连接你我他
|
《网络利弊的辩论》
|
|
下册:第15课 我们的毕业典礼
|
《毕业课》
|
⑵在与亲子活动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动手和感恩
课题组成员深入分析《品德与生活》中“学生要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及《品德与社会》中“学生应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学生要知道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沟通和谅解,掌握一定的沟通的方法”的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了相关的亲子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动手实践,学习感恩亲情。
品德学科课后拓展与亲子活动整合一览表
教材内容
|
亲子活动
|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爱我家
|
“过家家”游戏
|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
|
“秀秀我家的小种植”
|
二年级上册第8课:中秋与重阳
|
“我给爷爷奶奶讲故事”
|
年级下册第11课:请到我的家乡来
|
“品品、说说家乡小吃”
|
四年级上册第5课:我要攀登
|
“骑上铁马去毅行”
|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
|
“爱心发夹、最美花儿送妈妈”
|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共看《地心历险记》”
|
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天有不测风云
|
“参观地震局”
|
3.在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学习责任和追求
陶行知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到社会各个领域去亲自感受、体验;另一方面,我们也把社会资源引进校园,实现小教室与大世界的沟通,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责任、学会追求。
品德学科课后拓展与社会资源整合一览表
形式
|
教材内容
|
拓展活动
|
请
进
来
|
二上:中秋与重阳
|
“烘焙大师进课堂”
|
三下:可爱的家乡人
|
“与范锡林爷爷的读书交流会”
|
|
四下:我们的民风民俗
|
“跟爷爷奶奶学包粽子”
|
|
六上:我的课余生活
|
“学做叶脉书签”
|
|
走
出
去
|
一下:他们需要关爱
|
“我与聋校小朋友手拉手”
|
二下:我和春天一起玩
|
“和青枫公园有约”
|
|
四上:从一滴水说起
|
“污水处理厂参观”
|
|
六上:我做志愿者
|
“小先锋,在行动”
|
|
六下:去中学看看
|
“常外一日体验活动”
|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依托课题网页和专题研讨,相互启发,反思总结,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⑴教师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课题组的老师基于自身的优势,分别在班队、亲子、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或多项的探索,形成了相关的活动设计,并进行了经验的总结,课题核心组成员先后有2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1篇论文省级获奖。
⑵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策划活动的能力、资源整合的意识不断增强。在一年多的研究中,课题组老师基于教材,通过整合学生个体的资源,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智慧地策划了相关的课后拓展活动,引领了学生的成长。课题组成员还先后开放了2节市级层面的品德课堂,4人次参加区、市、省品德学科基本功大赛,分获省一等奖1人,市一等奖1人,区一等奖3人。
附1: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刊物名称
|
级别
|
1
|
郭玉琴
|
《品德教学与班队活动整合的精彩》
|
《教育界》2012.11
|
省级
|
2
|
郭玉琴
|
《优化教学流程,落实课程目标》
|
《吉林教育》2012.01
|
省级
|
3
|
陆 芳
|
《在体验中成长》
|
《课程与教学》2011.06
|
省级
|
附2:课题组成员论文获奖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获奖等次
|
1
|
邵沪杰
|
《品德与生活,怎一个“与”字了得》
|
省师陶杯论文二等奖
|
附3:课题组成员课堂开放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课题名称
|
开放范围及时间
|
1
|
王小娟
|
《男生女生不一样》
|
全市 2011.10
|
2
|
陈水香
|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
全市 2012.04
|
3
|
许 倩
|
《小跳蚤,大身手》
|
无锡 2012.04
|
4
|
潘银婷
|
《爱上班级博物馆》
|
上海、全市 2012.05
|
附4:课题组成员参加品德学科基本功大赛情况一览表
时间 |
姓名
|
比赛项目
|
获奖等次
|
2011.11
|
邵沪杰
|
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
一等奖
|
2011.11
|
邵沪杰
|
常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
一等奖
|
2011.10
|
邵沪杰
|
局属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
一等奖
|
2011.10
|
王小娟
|
局属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
一等奖
|
2012.11
|
陈水香
|
天宁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品德)大赛
|
一等奖
|
附5:课题组成员专题讲座情况一览表
时间 |
姓名
|
讲座主题
|
开放范围
|
2012.07
|
郭玉琴
|
《品德学科与班队整合的精彩》
|
暑期名师大学堂 全市
|
六、后续研究的思考
(一)问题反思
1.课题组已经在“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四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两个领域还少有涉及,需要在后阶段重点突破。
2.课题组已经开展的研究,只是有了点状的突破,还需要纵向上进行长程的系列的研究,以发现年级差异,改善和调整课后拓展策略,以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课后体验。
3.前期的研究,以课题核心组成员共同和自主的研究为主,在年级层面有一定的拓展。后期的研究,期待依托学校品德教研组的力量,让更多的品德老师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引领全体师生的共同成长。
4.中期前的研究成果,材料还是比较分散,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期当研究走向节律、内容形成系列、领域不断拓展之后,成果也要系统梳理,要为课题结题、成果辐射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研究方向
1.研究计划
⑴研究领域:从部分突破走向全面覆盖。已经研究的领域要深入、系统研究,未涉及的领域要重点突破,实现研究领域的全覆盖。
⑵研究内容:从点状思考走向系列探究。集中课题组成员的力量,就六个领域的内容在纵向上开展系列研究,在不同的年级形成不同的拓展策略,促进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成长。
⑶研究人员:从核心参与走向全员参与。当核心组成员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中自觉行为的时候,要用好成员资源,横向进行年级辐射,引领集团教师的共同成长。
⑷研究成果:从散点呈现走向系统梳理。综合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内容以及不同的研究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反思,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主要措施
⑴落实两项制度:一是核心组成员每月一次课堂开放研讨制;二是研究成果、研究反思网络交流制。
⑵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二是课题核心组专项研究与年级组日常研究相结合;三是专项研究与成员的个性特长相结合。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