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思考
【简介】
巢宗祺,1944年生,华东
一、课程内容的调整
要认识语文课程的功能特征。“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并重。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学生读一篇文章,能读到什么?有什么收获?我回忆上学的时候,语文基础是在小学打下的。我给你们布置的作业题是《我学习语文的经验与教训》或者《回忆我的语文学习经历》。十年前对语文教学的批判,历时两年。大家争论的话说的差不多了,教育部要组织一些人重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我主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当组长,参与人员由我选定。我是研究语言学的,不是搞课程的。有一名硕士生要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以为我是研究语文课程论的。我说我不太懂,他特地打电话问我,你不懂,怎么要你主持课程标准的研制?我说,你问教育部去。其实不然。我是根据我做学生的体验,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通过回忆、思考,来讨论《课程标准》的。
第二个根据是我当中学教师的经验。我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中学教英语。后来改教语文。所以我建议大家回忆自己的经验。
这些经验汇集起来,首先是读书。原因有二。当初我上学的时候,教材不好,里面充斥的全是政治材料。高中教材尤其差。初中语文分《汉语》、《文学》,不瞒大家说,《汉语》我是从来不看,但六本《文学》我是翻烂了的。尽管现在我在大学教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博导。我最喜欢读的是《文学》课本上的小说和古代诗歌。所以我们认为,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是读书,包括阅读和速读。而读书主要是小学期间,我小学三年级读《三国演义》。老师搞了一个图书角,要同学们将自己的书也带到班级来,还让我第一个选书,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认为我选的书是最好的。那是一本《失街亭》,看完以后,因为想知道之前之后发生的故事,于是想方设法去找《三国演义》的书或连环画。到了夏天,我给村里人讲三国故事。这样就扩大了识字量,增强了语感,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尽管我很多字不认识,将“庞统”读成“龙统”。而那是影响我一辈子的事,也
我的一个失误是背书太少,小学 、初中贪玩,没有积累,高中再背就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就是那种教育的受害者。我自己与老一辈的学者的差异就是背书太少。
“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把握?
工具性是练出来的,有人劝酒的本事很高,总能劝你把酒喝掉。这种语言能力就是训练出来的。而且是不知不觉地训练出来的。
要控制阅读材料的人文性。2001年《课程标准》颁布,其中有推荐书目。有专家称,要让学生自己选书读。这是要出事的。一定要给学生最好、最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验也要有度。要控制学生讨论的话题。
内容的调整要考虑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体现社会进步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不能总停滞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平上。一方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与三个面向相统一。
二、要强调语文积累
我们正在做国家语文水平考试。许多西方国家都有。考虑要有听说读写,但听说读写是水面以上的,水面以下看不到的冰山是积累和语言内部机制。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是靠积累。
九十年代,我见到一名高中学生,他数理化英语都很好,就是语文不好,尤其是作文不好,他问我能不能教给他一个作文公式。我知道现在很多语
语文积累,要积累什么?语言、范例、知识、经验等。首先是语言。其次是范例。古人下笔千言,立马可待,范例的作用。第三是知识,语言运用的知识,如何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得体。探究性作业,我选两个词:亲密无间、相敬如宾。前者没有距离,后者保持距离。语言如何得体?就是距离恰当。知识离不开素材。第四是经验,知识与经验结合才好。
如何加强积累?阅读、诵读、实践。积累还要靠笔记。要让学生经常看一看笔记。语言的掌握有领会式,也有复用式。看别人的文章用了很多词,自己复用的词汇量少,老师要鼓励学生将这些词用到自己的文章里来。一个词用过两三次之后才是自己的。还要讲讲诵读的作用。诵读是重要的积累手段。书读百篇,其义自见。这是聪明的办法。诵读不仅储存语言材料(第一),还“塑造”语言模型(第二),形成和强化语言反应机制(第三,如播音员对到手的语言材料的反应),受到情感、审美、文化的熏陶(第四)。国家语委要搞一个中华诵读,一个人能熟背二百首古诗,他走到哪儿都是中国人。我到韩国首尔讲学,正好遇到韩国血统美国国籍的一名学生枪杀人的事发生,韩国有理性,向美国家属道歉,美国被害人家属也向韩国人表示原谅,这是宽容。学习语言也受到该民族文化的熏陶。
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目前,有教研员质疑,传统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还需不需要?我反问,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他心目中的语文优良传统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我说不对,应该是读书。几十年下来,放弃了读书,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司马迁、曹雪芹知道语法吗?但他们写出了最典范的文章。我不是说语法没用,我就是研究语法的,要看什么时候有用。孩子们天天吃脑白金,营养能好吗?营养不良呀!所谓的科学化是害人的。
三、语文课程中的“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
有人把中学语文做成大学语言学的中学版,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学科本位、过度理性化的倾向。
有一次,我到上海一所学校,校长向我介绍一位研究生学
我们要研究儿童学习语文的特征。一位研究者研究4岁小孩的语言发展,小孩说“勇敢”就是“打针不哭”,实际上词汇意义(打针不哭)、语用意义(褒义词)都有了,而且是在特定的语境里的。下一次,如果孩子跌跤了,想到“勇敢”,这个词的意义就丰富起来了,上一次是形容词,这一次是动词,语法意义就有了。这样学“勇敢”多有意思。词典上对“勇敢”的解释是“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全中国人都不会去研究“勇敢”的词典义,但都会用呀。有没有这个说法,通不通,这是按语感来说的,而不是按语法来说。语感是感性的。语文教学中要讲究“品味”,就是要品呀。用身体上的感觉器官,去感觉、体验。孩子年幼的时期,没有感性培养,过了这个年龄,就培养不出来了。孩子为什么喜欢吃糖?因为糖给小孩带来幸福感;年轻人喜欢吃酸,因为酸让人感觉生活的五味俱全;中年人喜欢喝茶,因为茶给人带来沧桑感。除了法国香水品味师,大多数成人的感觉器官是要退化的。让孩子早熟,就是让孩子早死。让孩子进入文本,跟作者一起编故事,这就是创作,就是想像力的培养。我到中学时看到一本《水浒人物论》,读过这本书后,就过早地理性化了。我认为,观察不是第一步,体验、感受才是第一位的。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感受最重要。观察、分析是理性的。过早地让学生观察、分析课文,是不当的。现在看到电视上孩子接受采访,说的话都不可爱。
在“解放感觉”、“培养感觉”的基础上,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增强理性思维培养的力度。到高中阶段,才可以开始用梳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归纳知识。香港一位大学中
四、加强综合的学习
过去我们常常把语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这本身是好的,但有人一用就走样了),希望能一个一个地在课堂上解决语文知识的教学。其实,语文也是综合课程(如小学初中的科学课、艺术课)。以往过度追求单一目标、线性序列而产生的缺陷----看似“科学”,实质繁琐、高消耗低效率。过去我曾主
所以要内容综合,目标综合,方法综合,功能综合。有一名教师做一个“桥”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其中涉及到“桥”的多方面知识,但语文性弱了。如果从《中国石拱桥》开始,让学生学会说明、议论、描写,学生的收获也是多方面的,但语文的收获最大。
有人问我写作教学的序列,两个星期抓选材、两个星期抓立意……可以设计目标,但要知道,实际上语文是多方面整合的。
五、建立语文课堂“三个维度”的模型
我上学的时候,语文高考,理科只考作文,文科还要考语文知识。80年代以前,语文教育的模型是知识传授;80年代末,能力训练模型取代之;现在则是素养养成。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就是语文素养。要抓住语文学习的核心知识。语文课程的模型,从一维到三维,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这次课程改革是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我们是九十年代开始研究,直到二十世纪初发布,与此同时,有的国家已进行过两次课改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紧迫任务。
为什么我们要搞课程改革?为什么叫课程改革而不叫教育改革?
先讲第二个问题。以前是国家统一课程。只有教育部有权设定课程计划。我写过一篇文章,《走出麦当劳式的思维》,标准化,服务、设计、原料、食品……一切统一,培养出的是全国统一的人才。其问题一是同质化、二是标准化。人与人间的差异被抹杀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被掩盖了。所以,这一次要改课程,叫课程改革。允许多种教材并存,一纲多本。
关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搞课程改革?主要是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当然还要培养劳动者。最近很多外资企业因为中国劳动者的成本提高,想转移到其他地区,但是发现其他地区的劳动者素质不如中国价廉物美。当然,高素质的劳动者也有,如德国、日本、韩国,都比中国高,但是价格不菲。
国际竞争的加剧,主要靠人才竞争。美国曾担心日本会全面超越美国,于是化了大量人力、资金到日本做了两年的调查,结论是日本不可能超越美国。原因是日本在传统制造业上已经发展到极致,但美国已有英特尔等新兴产业产生,必将引领世界走新的发展道路。果然,美国的信息产业引发了世界的新一轮发展。
中国已经错过了很多机遇,不能再错过世界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否则,中国人永远给别人打工。做到白领又怎样?高级打工者而已。应该做老板。要培养高素质人才,但高素质人才不只是高科技人才,还应该是高情感人才。还要有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讲究个性,流水线的思维方式不行了,信息化社会,吃、穿都信息化了。面对这样的社会,既要高度的个性化,又有高度的竞争性。所以,我们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还要全面发展。
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单一接受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有一位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说,语文不要创新、探究了。我告诉他,语文也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语文课程也应该重视“发现、创新”。但是,如何做,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很重要。
七、探索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一,是人文性的特点。所以至少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课文材料要精心选择,因为它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要选“含金量”最高的文本。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拿着这句话,随意选文,对课文随意处置。这是一个误区。过去《古文观止》、《昭明文选》等的编选标准是什么?我看首先是学语文之必需读的文章,其次是最好的语文材料。其水平就在于编选者眼光独到。现在有的语文课本,选文不长,但前有阅读提示,后有练习题,文字量远超过课文。让学生读这些二流三流的文字,来代替一流的正文,怎么可以?二是要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要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
第二,是实践性的特点。把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对比,语文学科有主观性、具体性、模糊性。同样是人文学科,把语文同历史学科比较,语文学科有应用性、实践性。
第三,母语教育的特点。我们把语文与外语学科比较,语文有母语教育的特点。过去我们向外语教学学习,故意把语文陌生化。我在广州,有一位老师教美国留学生汉语,教他们语法,他们不懂。后来我跟他们熟了,就教他们英语语法,他们感到很有意思。他们在本国学英语时没有学过语法。西方很早时有拉丁语的语法学校。但学母语不学语法。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不一样。
第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学英语,26个字母,一个星期就够了。汉字,够吗?现在我们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3500字。我在苏北发现,那里的学生读英语有一个特点,好像是受当地方言影响。于是我学习当地的方言,然后对照《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比较差异。《新华字典》我从头到尾读了两遍。后来,我专门做过一个研究报告。现在学生握笔姿势错误。过去练字,手上如端一碗水,要平,还要练腕力。当然外语也有书法,但不像汉字这样讲究书法。我教的那几个美国人,有一次把“达到”分开来理解,查词典寻找“达”的意思。汉字书写是不讲究分词连写的,而拼音文字的书写是讲究分词连写的。有一个词“谢幕”,谢什么?是幕吗?是动宾结构呀。还有一个词“卖钱”,卖什么?是钱吗?掌握了汉语语法,就行了吗?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但是,我们可能是一场空。因为我们参照的是现在的自然科学模型,客观性、精确性,把这些东西移植到语文上来,搞科学化、序列化,认识上出了问题,做法上也出了问题。
黑箱法(如中医,凭感觉、经验)、白箱法(如西医,什么都要弄清楚)、灰箱方法并用。老中医,一把脉,看出几百种脉像,什么病都搞清楚了;而且往往头痛医脚。现在的中医,进去以后用听筒,看化验单,只会头痛医头,把传统中医的东西都弄丢了。现在有人抵毁中医,说是伪科学,影响很坏。我认为中医是前科学。但西医也未必能进入科学的殿堂。生物学进入科学殿堂还只有百年的历史。还有人文学科,也还不能算是科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的提法值得警惕。
八、重视语文教育在文化心理建设中的作用
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之前,要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有专家提出,要缩减语文的课时。还跟我打招呼,要我不要生气。我是少数派。
我现在谈谈语文教育在文化心理建设中的作用。我到安徽去,看到高速公路上有人骑自行车,有人在悠闲地散步。在内地某地宾馆旁的小街上,有人在晒太阳,有人在打牌,有人在聊天,真悠闲呀。据说,昆明以前的警察早上10点钟起来第一件事是敲人家的门:“可以开门营业了!”据说,要是空中找不到成都,只要去寻麻将声最大的地方,成都人都在打麻将。像我们,整天被鞭子抽着一样忙碌。这是地方的文化心理。日本人提出,“设备----技术----文化心理”是一条路,看起来见效快,但不长远。而“文化心理----技术----设备”的建设道路,见效慢,但更长远。我们语文课在建设社会文化心理,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更有优势,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