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单元总结课说课(朱丽萍)
发布时间:2012-11-3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                                              过程类
                    单元总结课说课   朱丽萍
1.本堂课的育人价值:
本堂课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多的体现的是教学长程中的“用结构”来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将导读和推进课中所学到的散点的知识、方法进行聚焦,将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今后学习同类文章的策略性知识是本堂课的重点所在。因为是总结课,所以更多的需要引导、激发学生去回顾收获、去整理知识、去发现规律、去语言实践、去交流分享、去完善提升、去形成能力。因此,教学时的重心下移和资源捕捉、差异提升才能实现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真实成长。
2.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在重心下移上体现三放三收:回顾总结板块,让学生由谈收获聚焦到学法和写法上,进一步清晰单元重点(之前的总结表发现有三分之一学生对方法是零散的记忆,不成系统。);迁移学法板块,当类方法生成后,拓展相关文本,以法促学,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批注,自主探究,当堂巡视,有(       )同学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阅读策略。学生当堂汇报,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完善,促进阅读思维的进一步提升。读写结合板块,整合了单元练习内容,循序渐进,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放手让学生编列提纲,转化思维方式(由为课文编提纲到为习作编提纲,学生仿的成分比较多,因此呈现的结构比较单一而缺乏丰富性),增强了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围绕中心写话,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像移步换景、总分结构、点面结合等的运用,这些习作要求对学生都是原有基础上的提升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如何在习作中给学生提供支架,进行渗透、引导?我们进行了过程的推进与转化。
在语言实践中实现综合融通:课内课外综合融通(方法融通);学语言和用语言综合融通(语言的习得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养成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构段方式、编列提纲、点面结合、情景交融等,学习书本语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之前学生的写景文章较为杂乱无序,更多的像滑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今天的一种结构化的引领,给了学生支架,从反馈情况看,问题集中两方面:点面只能顾及到一方面;排比语句的整齐性。
教学后的反思:
1.理趣和情趣的问题。总结课与单篇课文的教学不同,更偏重于理性的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不断建立关系思维,进行迁移运用,过程中有综合有转化,理趣多余情趣。
2.对资源的敏锐捕捉和对学生问题的有效回应。因为
3.仿和创的问题。方法迁移中学生仿的比较多,创的比较少,是不是方法限制的学生的创造思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