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 过程类
第五单元汇报
赵菊玉
在前期单元教学研讨时,吴老师和李老师给我们的提出了下一阶段研究的的几个生长点,今天就这几个生长点,谈几点我们不太成熟的认识,敬请吴老师和各位专家指导:
一、单元类结构教学,类单元感如何更加清晰?
我从本单元的几个结构谈起:
知识结构:本单元是三篇写景类文章,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单元主题为“祖国各地”,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语言优美,结构规整,意境深远。那么,所写景物的特点及表现景物特点的手法,应该成为贯穿整个单元的一个知识结构。
情感结构:本单元向人们展示了祖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整个单元的情感结构线就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应渗透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
学法结构:对于这类写景类文章应该怎样学呢?我们在导读课上和学生一起讨论,提炼出写景类文章的类学法:知类别理结构 悟特点 体情感 明写法 用方法。
知类别 理结构——导读课完成
悟特点 体情感 明写法——推进课完成
用学法 用写法——总结课完成
写法结构:谋篇上可总分结合,可移步换景; 具体性上可点面结合,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写细腻形象逼真。练习5中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训练学生怎样把景点写具体,从把一句话写具体,到把一段话写具体,与单元课文联系紧密,可以作为单元教学的一个训练点。
每课的读写训练点:
二、导读课、推进课、总结课学生的困难、缺失在哪里?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了很多描写景物的课文。到了五年级,学习了这么多写景的文章,学生的语言积累比较丰富,对于景物的特点,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作为刚刚进入高段的五年级学生,还缺少细细揣摩语言的意蕴美和表达美这样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本单元描写的景物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很少有学生近距离接触过,要在字里行间进行理解、赏析并用来指导习作,还是有难度的。学生对于写景类文章,还不会细腻的描写。
具体到——
导读课的障碍:如何激发兴趣?
推进课的障碍:如何自觉运用学法,自觉关注文章的写法,如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总结课的障碍:尝试用本单元的多种写法,学会运用编写段落提纲的方法谋篇布局,并尝试运用总分结构、点面结合、状物抒情、等方法把一段话写具体,学会生动描写。
三、导读推进总结三个课型衔接点、转换点、提升点在哪里?
|
导读课
|
推进课
|
总结课
|
转
换
点
|
整体感知
|
部分推进,由共性感知到个性关注。
|
整体提升
|
衔
接
点
|
分类积累
质疑激趣
|
教结构用结构——深入单篇课文学习,不时回应导读课的质疑,如今天陆芳老师就回应了质疑,并解决了这个疑问,解决质疑。循环强化知识结构、学法结构、写法结构、情感结构。
深入单篇课文的教学,运用学法学习课文,并在品味语言中解决导读课的质疑。方法、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走了几个来回。
|
固化单元结构——,呼应导读课,并进一步明晰推进课中的学法和写法,迁移运用拓展。
|
提
升
点
|
初探
方法结构
引导
关注写法
|
运用学法结构,明晰写法,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一类文章的能力,初步尝试模仿写话。
让知识结构化、方法结构化、写法结构化、情感结构化。
|
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阅读-写作
|
四、不同类单元、类结构的关联?
承接第一单元的“自然奥秘” 篇 ,抓特点细观察;到本单元的抓特点写具体,融情于景;到五下的纯人文景观《音乐之都维也纳》《秦兵马俑》,再到六年级的“咏物抒情”,抓特点善想象,借物抒情。类单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独特的学法结构和写法结构。
五、汇报完这几个生长点,说说在研究中我们感受到的困难,或重点努力的目标:
在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性提升上 ,特别是导读和总结课,如何让课堂充满感性和趣味?开放中扎实,优美有温暖感?那么对于写景类课文,学生到底要怎样学?老师要怎样教?如何上出情趣美感?我们进行了思考:
1.朗读想象法。朗读是理性与感性很好的融合剂,让课既扎实又充满美感,是学习语文的
方式之一。写景类文章缺少朗读,景就死了,缺少活力。
2.感悟品味法。抓住文中的结构和关键词语及段落。例如在《莫高窟》中的“宏伟瑰丽”“曾藏有各种经卷的“曾”这些词语的表现力”就不可忽视。
3.直观展示法。写景文章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非常重要。文中所写的景色不可能每个人都亲自领略过,这就需要老师利用多媒体将景色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今天的课都有所体现。当然,看图片与录像要有机结合,先品读文字,再看画面。再去品味作者是怎样来用语言文字描写景物的,要有一个反复、来回。
4.模拟介绍法。写景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丰富,是培养学生谋篇布局、巧妙构段能力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素材。教学中明结构,知写法,诵语言,蓄情感,引导学生用参观浏览时的模拟介绍法有助于学生内化学习收获,转化为个体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