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 过程类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年级:五年级
|
班级:2班
|
人数:50人
|
||||
学科:语文
|
课题:第五单元总结
|
教师:朱丽萍
|
日期:2011.11
|
||||
一、教学目标
1.立足整体视野,进一步强化单元总结的意识和方法,逐步形成类结构的学习策略。
2.立足学用结合,在清晰本单元文本主题、结构、写作手法基础上,归纳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在拓展阅读中迁移运用习得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
3.立足读写结合,能通过编写提纲、移步换景、过渡句等方式进行谋篇布局,并围绕中心句,用上点面结合、修辞等写出景物的特点。
二、制定依据
1.教学价值提取
单元教学程序一般是由“总——分——总”三步曲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结构体系,而单元总结是单元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单元学习的整体回顾与整合、总结与提升、拓展与应用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的长程性、全程性、系统性,提升了单元整体教学效率。在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引导学生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思维贯通,方法灵活,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单元总结课在导读课、推进课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究单元的内在规律,重点是对该单元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学法和写法)进行综合整理,或通过各种训练加以巩固,从而使知识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升华,使学生能形成独立阅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由《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和《莫高窟》组成,这三篇课文结构清晰,行文流畅,特点鲜明,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从锦绣山川和文化艺术的角度进行文字描述,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令人赏心悦目,也激发着学生对大自然、家乡和祖国大好河山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是自然景观,着重通过借助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悟和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和黄果树瀑的壮美,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观察方法。而《莫高窟》作为人文景观的课文首次出现在教材中,全文采用了明显的总分总结构,在具体的段落中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文中排比等修辞、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是帮助学生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的范例,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范本。在开展单元教学时,我们紧扣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去探寻表达规律,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手法,关注表达顺序,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并用列提纲等方式进行谋篇布局,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单元总结课,主要是对整个写景单元的知识、方法等进行重点梳理,有序地强化落实单元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清晰单元整体学习中的方法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结构”进行自主学习,注重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巩固结构,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长程性。学生之前学过写景类的文章,但都是点状的、零散的学习,缺少整体规划和系统建构,学生类结构意识比较缺乏,因此,本堂课基于单元主题和年级目标要求,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总结提升:一是学法回顾与迁移。掌握写景文章的一般步骤是“知类别、理结构、品特点、学表达”,并用学法进行课外同类型文章的自主阅读,在独立阅读中使方法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二是写法迁移与评价。主要通过习作指导,让学生对所熟悉的景物仔细观察,编列写作提纲,进行谋篇布局,并围绕中心句抓住景物特点展开片段的描写;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写作手法的运用,如点面结合、排比、比喻、拟人、联想等,让学生在读写的结合与转化中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2.学生状态分析
(1)基础状态:本学期起,单元教学的常态化推进使得学生对单元学习进入了较为系统的结构化状态,初步具有了单元学习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能根据要求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并以此作为学习过程的努力方向,并能够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主动地吸收、加工,对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二是对总结课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类结构意识明显增强,发现规律、提炼总结、迁移运用等能力也有了提高。这是前期单元教学所带来的积极效益。
就本单元主题而言,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对这类文章还是有着浓郁的兴趣,乐意去赏读、去品味、去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欣赏大自然景物特点之际,还要掌握一般的学习规律,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形成一些方法结构。在本单元导读、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基本知晓了写景类的文章必须紧扣所描述对象的特点,并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情景交融的特点。同时对于文章的写法也有所了解,知晓写景文章的一般结构和把景物写具体生动的一些方法,如点面结合的初步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适时展开联想。
(2)发展潜势:一是学生缺乏对方法系统梳理和归纳的能力,特别是自觉运用学法和写法的意识不够,往往会就方法说方法,眼高手低,缺少实践的运用和检验。对于这一点教师要一方面要结合课文,寓方法于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并掌握;另一方面要通过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来展开及时的转化与强化。二是学生还缺乏得法的表达,面对围绕中心句写具体写生动这一要求,还需不断训练。虽然学生能清晰地看出文章或段落的结构,也能进行简单的仿写,但真正自己动笔对景物特点进行细致描摹还比较欠缺,在所描写的具体内容与中心句构成内在紧密的关联性上需要加强,点面结合的写法还需不断强化,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还需更合理巧妙,这样才能使所写的景物特点更加生动鲜明。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常规积累
|
在本单元写景文章的学习中,你一定积累了许多优美语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和大家交流分享,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
背诵交流。
|
积累中多元化地关注语句的内涵,为单元总结写话和单元作文做积累铺垫。
|
||||
开放性导入
|
今天我们进行第五单元的总结,请大家看一看我们的学习目标。
|
指名读,明确两个方面的目标。
|
清晰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内动力。
|
||||
核心过程推进
|
交流收获
聚焦学法
|
1.学了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
2.同主题同类型的课文,是有着学习规律可循的,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单元是怎样来学习写景类的文章的?
|
1.思考,交流,补充。
预设:内容上、写法上、学法上
2.完善板书:知类别、理结构、品特点、学写法
|
多角度回顾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进行有向的总结与提升。
|
|||
学法迁移
自主阅读
|
1.都说我们要学以致用,触类旁通,那你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课外其他的写景文章呢?
2.组织交流。
(1)引导学生运用学法,将方法与文章的阅读紧密结合。
(2)补充拓展(图片、资料)
|
1.学生用方法自学《卢沟桥的狮子》,要求读书做记号、批注。
2.谈阅读收获,相互补充。
(1)预设:文章类别、结构、景物特点、写作手法
(2)相机感情朗读,抒发爱国情怀。
|
重心下移,进一步强化写景类文章的学法,让学生“用结构”进行自主阅读,在迁移中以法导学,并在互动中吸收、提升已有的建构。
|
||||
写法迁移
指导习作
|
1.在我们家乡常州也有许多风景名胜,你知道吗?2.聚焦恐龙园: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看图片,交流所见。
4.假如要请你来介绍恐龙园,你能写编写提纲吗?
提升:结构清晰、语言凝练、特点鲜明
5.选择其中的一个部分,按一定的结构(总分或总分总)写一段话,要求围绕中心句,抓住特点,用上适当的修辞手法写具体。
6.组织学生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结构、景物特点和具体的写法。
7.如果要把同学们的片段连接起来成为一篇文章,有什么办法?
|
1.交流。
2.谈总体感受。
预设:恐龙塑像多、博物馆有丰富的恐龙知识、游乐场所项目惊险刺激……
3.讨论交流。
4.(1)学生思考,编列提纲。
(2)展示并集体修改。
(3)对比不同的提纲。
(4)自我修改完善。
5.按要求独立写片段,可仿照本单元的一些段落结构。
6.(1)展示习作片段,展开多元点评。
(2)同桌互评。
7.过渡句、移步换景。
|
结合练习5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写作指导,围绕学生所喜欢的家乡景观,由整体感知入手,利用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可感的表达。
将本单元所学的列提纲方法融入习作,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模仿课文的写法,让学生围绕景物进行片段描写,内化单元所学的一些写作手法,通过具体可感的点评、对比、修改,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再次回归整体,让学生将单元所学的谋篇方法进行合理运用。
|
||||
作业设计
|
根据自己编写的提纲,完成习作《中华恐龙园》,注意巧妙过渡,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
|
|||||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风景名胜
知类别
理结构
学法 品特点
学写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