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方案计划>>文章内容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科研工作总结(2011.7——2011.12)
发布时间:2012-11-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科研工作总结

2011.7——2011.12

跨入2011学年,十二五教育规划和学校新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为我们进一步均衡、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集团化办学的新形势下,二实小人在践行教天地人事的进程中以自我的生命自觉,不断创新研究内容、创生研究方式、创造研究成果,以促进集团师生的共同成长。本学期我们重点以市十二五备案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十二五”课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为主阵地,传承研究中的成功经验,以深化研究机制、丰富研究内涵、搭建研究平台,以更好地营造研究文化,在常规、动力、队伍建设上寻求新的策略,追求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发展的新突破。

一、深化研究机制,营造研究新气象

高品质的常规管理运行机制是教学教育工作高质高效的保障,也是学校品质的重要体现。本学期,学

科组站在集团办学的新背景下,本着前延后续的工作思路,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切从实效出发,在问题的解决和跟进中使常态研究机制更利于教师发展,更利于质量提升。在清晰方向,明确目标,规范实施,过程管理,及时评价的工作要求下,研究常规有所突破,并逐步形成科学、有机的节律和稳定、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1.全员日常研究制,促研究的整体转型。自成型性研究以来,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专题形式推进的单元教学研究在各教研组“同魂异体”的创造性研究基础上,教师们对单元内各阶段课型的育人价值和目标定位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结合学生年段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策略,且对各阶段课型在不同单元内容的具体教学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研究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的改变、实践智慧的创生和研究习惯的养成。本学期,我们将这一研究在进行阶段总结(见PPt)的基础上,变以教研组为单位为教师为单位,变专题研讨为日常研讨,变阶段性呈现为全程性实施,变集体合作性研讨为个体特色化创造,变阶段调研为日常化调研。使研究的内容、过程、方式成为教师全员日常化的教学,促进研究的整体转型。

2.互动循环研讨制,促研究的质量提升。为了保证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课程部在时间上提供了保障,

确定每周一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日常教研的节律一般为单周学科组,双周教研组。学科组运用互动循环研讨制来增加研究的内在密度,以促进研究的质量提升。学科组活动重教研组间的互动循环:由同年级集中呈现单元教学的两堂课,并以新基础传统的研讨方式推进,其他年级围绕研究重点,20分钟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进行现场点评,最后由学科组进行总结提炼。教研组活动重教研组内部教师间的互动循环:从第一节课开始,前半部分为课堂教学现场研讨,可以融学科组的专题研讨、日常调研和学科活动的内部交流,后半部分以集体备课为研究载体。教师轮流承担课堂实践、研讨提炼、推荐导读、备课主讲的责任人。学期初,制订研究计划,确保每次教研活动有学习导读人、备课主讲人,有互动研讨过程、有研究阶段成果。在互动循环的研究机制中,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促进教师新基础功的全面提升,同时互动研讨中智慧的碰撞又促进了相互的学习和吸收。

3.学习实践相生制,促研究的内涵发展。随着研究的整体转型和密度的加大,教师们的学习需求也不断增强。本学期围绕本学科研究重点“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结合年级常规教学要求,融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反思重建、提炼总结为一体的日常教研活动内容。以《新基础学科改革纲要》、窦桂梅《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和相关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和专家报告、教师外出学习的新信息等作为现阶段的主要学习资源。在学习作为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内容之一,让学习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融通,使研究品质在内涵建设上得以发展。

附表一:2011-2012学年上语文学科研讨活动安排

 

教研组活动

学科组活动

周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周次

   

执教

导读

主讲

执教

导读

主讲

执教

导读

主讲

执教

导读

主讲

执教

导读

主讲

执教

导读

主讲

课程目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汇报、执教2、点评)

1

                                      ——

2

年级制订计划完成汇总

 

3

                                     中秋节

4

一年级拼音专题研讨

(张建英 孙巍 杨萍 张轶)

张高

5

李新梅

张建英

张奕

高鸣鸿   

丁晓宇

高鸣鸿

王林保

尤心韵

 

李闰洁

王晴薇

金旭峰

 

   

陈水香

朱丽萍

 

郦少春

宋晓艳

6

国庆节放假

 

7

张建英

张奕

徐艳

蔡丽华   

方海红

丁晓宇

尤心韵

任美娟

 

 

金旭峰

朱江月

朱丽萍   

赵菊玉

郭玉琴

 

王小娟

陆轩

 

8

二年级专题研讨

徐洁:狼和小羊

方海红:小鹰学飞

高鸣鸿评课

丁李高

9

张奕

徐艳

黄春梅

 

         

 

蔡丽华

任美娟

李琳珺

王林保

王晴薇

朱江月

邵沪杰

郭玉琴         

潘银婷

 

宋晓艳

韦菊仙

马燕芬

10

1013精品课试上

暨五年级专题研讨

上课:陈水香 郭玉琴

评课:陆芳 朱丽萍等

11

徐艳

黄春梅

毛鸣桢

丁晓宇      

高鸣鸿

居建芬

李琳珺

 

尤心韵

精品研讨

韦菊仙

马燕芬

王小娟

12

1118精品课汇报

暨“单元整体教学专题总结”

上课:陆芳 朱丽萍

专题汇报:赵菊玉

评课:潘银婷

13

黄春梅

毛鸣桢

杨萍

方海红    

 

 

 

 

 

任美娟

金旭峰

邵沪杰

李润洁

潘银婷     

 

赵菊玉

马燕芬

宋晓艳

韦、任

14

期中专题质量分析:

 “课程教学计划”落实阶段小结和后期设想暨精品活动总结

15

毛鸣桢

杨萍

毛如静

居建芬     

蔡丽华

 

许倩

郭小凯

李琳珺

朱江月

李闰洁

 

赵菊玉    

朱丽萍

陈水香

王小娟

 

郦少春

16

三年级专题研讨

上课:尤心韵、郭筱凯

专题汇报:李娟

评课:王林保、许倩

学习汇报:宋晓艳金旭峰

李高

17

杨萍

毛如静

张建英

 

     

居建芬

方海红

郭小凯

王林保

郭小凯

邵沪杰

 

王晴薇

陈水香    

郭玉琴

潘银婷

郦少春

 

 

18

六年级专题研讨

上课:马燕芬 韦菊仙

专题阶段:宋晓艳

评课:王小娟 郦少春

宋高

19

                                    期末复习

20

期末测试

二、丰富研究内涵,提升研究新品质

课程部、教研组承担着提高质量和发展教师的双重使命与责任,学科组在“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的

指引下,以省级十二五课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为抓手,基于学科特性,在课程纲要开发的进程中,立足前期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不断丰富单元教学内涵,拓展研究外延,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凸显语文方法的学习过程,构建适合语文学习的课型,探索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以此重构小学语文课程形态。研究内涵的丰富将激发教师研究的新动力,使研究过程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

1.探索结构化的课程内容。由于语文学科纲要在目标表述上的区间大,课程内容没有清晰地建构,因此前期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即便教师基于成型性研究时课型研究成果,和对教材内容前后上下的相互关照梳理,但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教还是教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探索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成为二实小有能力、有需求的研究目标。课程内容及内在结构、教学过程及方法结构、单元教材和教材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成为各年级教研组日常思考、研究、反思、提炼的内容。

    2.凸显学科性的语言发展。紧扣学校质量提升年提出的“三个问题”(提升的内容是什么,以什么为突破口;提升的策略是什么,从哪些渠道推进;提升的结果如何诊断,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寻求突破。在上学期从年段特点入手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凸显学科性: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从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言转化和语言内生,根据年级的不同,结合教材语言资源和学生生活资源,把学生的语言发展放在首位。低年级加强大量语言基本元素的积累和听话说话写话的训练,中、高年级加强读写结合训练和习作指导的调研。阅读课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语言训练的元素,努力把读写结合落实到教学的每堂课中,让学生每堂语文课都有笔头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各教研组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在实践的基础上及时记录及时整理,形成相对成熟的语言训练体系。

3.跟进单元式的作业变革。随着单元整体教学的全员日常化推进,教师们在单元预习、过程作业、单

元总结、拓展练习上跟进了研究的步伐,对单元式的作业进行创造性实践。同时加强前、中、后学生学习状态和成效的研究,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给予积极引领,同时发展学生单元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和重建,互动交流中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抓住研究节点,拓展研究视野

本学期,学科组继上学期精品开放活动,组织进行了第二次精品课。本次精品开放活动呈现了五年级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连续两课时两课型:单元推进课、总结课。精品研究的全过程体现了启动早,准备足;全员参与,日常研讨;过程完备,学生有素;反思及时,重建有向的特点。

与上学期第一次精品开放相比,此次精品开放活动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推进:1)单元整体教学中某一课型“点”的精品到单元整体教学的“完整版”精品的推进。上学期:二年级单元整体教学中推进课,五年级单元整体教学导读课,本次研究重在呈现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系列:推进课和总结课。同时在李老师、吴老师对精品课的整体策划基础上,和西新桥精品开放中的导读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2)单元总结课型从以阅读的总结拓展到读写迁移。上学期的单元整体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学期将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整合在一起进行思考,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与转化,以提升学生语言的积累内化和表达外化的能力。(3)教师个体精品到教学组团队精品。从上学期呈现学科组优秀教师的个人精品二年级、五年级的教师代表推进为呈现学科组优秀教研组的团队精品五年级的整体呈现,以呈现教研组的研究文化和研究水平。

精品课的开放活动是阶段成果的汇报,更是后续发展的新起点。此次精品开放在叶老师、吴老师的诊断和指导下又有了新的思考:(1防止新的教条:导读课和总结课在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学习收获的交流等方面都要有区别,不要变成新的教条,单元推进要有单元推进的价值。(2挖掘独特价值:这个单元给了学生会什么?要把每一篇课文独特的写法,独特的语言,即单元的精妙之处表现出来。把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3总结体现丰富:总结要体现在丰富的基础上个性化地打开,如写作的编写提纲,不仅仅是导游词,还可以是参观游记,可以有独特的视角和针对独特的对象来不同的表达。(恐龙园分期扩建,每一阶段,不断有新的内容吸引游客等)(4内容不必贪多:总结不能仅仅局限在学习内容、知识结构上,还要体现学习之后的情感体验,认知拓宽,既要有语文内容的学习,又要有语文形式的学习,两者都不能丢。

结合叶老师在上午西新桥的导读课上,我们还学习到:1)引导“欣赏”,促进提升。(哪个词找得特别好),引导学生鉴赏、选择和去背,学会欣赏名家名篇,才能到新的高度。给高年级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时间。没有挑战、,没有新的要求,学生就没有积极性。2.发现“独特”,关注“生长”。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要会读课堂,读学生,如何让学生的积极性不枯竭。就要发现课堂上“独特的”发言,超出一般的、普遍的就是引领全案的进一步发展的阶梯。课堂上学生不是哪吒闹海,而应是后浪推前浪。3.学会研究,定量分析。  单元预习时和总结时用同一份表格,一单元学完,学生修改自己的预习表,增加一栏,说自己有了哪些进步和收获。学会研究学生:前研究,为教学定位服务;中研究:发现差异、精彩、学生的可能领域,后研究,学生发生的变化。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变化、成长。

四、发展研究队伍,培植研究新力量

随着近两年学科队伍的不断稳定和研究的有序推进,担当主力军的大量第二梯队教师进入了第一梯

队。第一梯队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第三梯队在完成了生育关后进入教学研究,自身发展与团队发展之间明显出现了断层。而第三梯队教师在经历了入格的第一次最佳发展期后,又处于第二个最佳发展期。学科组珍视这股未来新主力,将这些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和学科组整体力量的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着力搭建研究平台,培植研究新力量。

第三梯队的发展方向:在“全”和“一”上作思考,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一方面的突破;小学语文全学段的关注和一年段的精通。发展方式:教研组搭建学习实践平台;学科组搭建展示评价舞台。推向前台,接受挑战;同台竞技,各展风采;专项训练,整体发展。

                   附表二:学科组教科研部分内容统计

 

组别:语文学科(缺三年级)

备注(需要说明的问题)

研究课

·对外开放(  1+1+4+1+7 )次( 10+1+5+1+7  )节;

·校内研究课(  10+5+6+10+8 )节(含试教)

·评优课( 2  )节,其中

  省评优课( 1 )等奖(  1 )节(  1)人次

  市评优课( 1 )等奖(  1 )节( 1 )人次

  区评优课( 1+1+1 )等奖( 1+1 )节(1+1)人次

  (若有一二三等奖可分开列出)

高鸣鸿:四川绵竹上课一次。

陆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获直属、市、省一等奖。工作室开放。

五年级:郭玉琴、陈水香、朱丽萍、陆芳承担新基础精品研讨试上、正式上。

李琳珺获区一等奖。

课型研究

·深化研究的原课型有:

识字课型  写人课文《艾滋病小斗士》

 导读-推进-总结课型 导读课、总结课

·自主研发的新课型有:写景单元  诵读课型

 

教学反思

40+32+2+24+28+28 )篇

 

 

教育论文

·发表(0+3+1+4   )篇;

·获奖(   )篇;其中

国家级一等奖( )篇、二等奖( )篇、三等奖( )篇

省级一等奖( )篇、二等奖(1 )篇、三等奖( )篇

市级一等奖(1 )篇、二等奖(1 )篇、三等奖( )篇

 

对外辐射

·应邀外出讲座( 0+4+4+2)场次;

·应邀外出指导教学(0+3 +6  )人次;

高鸣鸿:上海发言2次,暑假名师讲堂1次,精品开放时讲了一个专题;指导三个学校上课。

朱丽萍:四川绵阳讲座。名师大学堂讲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