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的简要设计思路
(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们进行如下的结构设计
整体构想:
整个单元分为三个模块,用六个课时完成。
模块一:单元导学
通过对预习的反馈检查,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自学情况,提炼出单元主题,说说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并尝试小组合作完成单元导语。
模块二:单元推进
1.精读文本,领悟表达方法;
2.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模块三:单元总结
单元回顾,梳理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以及课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和表达。
具体实施: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学习故事类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通过异同的比较,初步感知同一体裁下每篇课文的独特之处,了解学习方法。尝试小组合作完成单元导语。
一是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即知学什么;二是向学生渗透本单元的基本学习方法,即知怎么学;三是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即喜欢学;四是提供阅读链接,即拓展学。其中,兴趣的激发是导读课基本点,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导读课的关节点,引导拓展学则是生长点。
第二、三课时 开篇精读,构建新知,发现方法 (单元推进课)
将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放在开篇上,至少有这样几点是相似或相同的:它们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的,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白这类成语的来源;这三则故事,除了讲述了有趣的故事外,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第一则: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
第二则: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
第三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
第四课时 精读精讲,尝试运用,丰富主题(单元推进课)
(1)感悟“推敲”的益处。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使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认识了韩愈,让“推敲”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是推敲,其实人们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
(2)讲讲“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情节富有变化而又非常生动,文章的语言优美,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细节非常感人,如表现贾岛的如痴如醉地创作时,抓住了“吟哦”、“比比划划”、“闯进”等动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课后习题也有此要求。
(3)养成“推敲”习惯。课文最后写道:“后来,人们就把在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推敲’。”善于“推敲”的文学大师、名人故事比比皆是。因此教学本文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感悟到“推敲”的好处和讲讲“推敲”故事,还应让他们养成“推敲”的习惯。
第五课时 运用巩固,能力初成(单元推进课)
(1)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中共有三位人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着重研读一个人物,根据文中对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的描写,读出本人的性格特点,引领学生分辨人性的善与恶,好与丑。
(2)根据故事的发展一步一步理清。
熟读课文,理清“嫦娥奔月”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个个环节中走进文中的人物,在事情中突显的人物性格,摆正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
(3)以传说带动整篇课文。
根据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以疑导学,让孩子们自己去课文找寻嫦娥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也就走进了故事中的人物,也能读出人物有性格特征。
第六课时 回顾拓展,迁移运用,形成能力(单元总结课)
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整体回顾,围绕单元主题、课文学习、课后作业等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梳理学习方法,联结旧知,拓展能力,进一步感悟单元主题,丰富主题内涵,升华主题教学。实践运用是言语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把课文学习过程中对特色语言的品味、对表达方法的领悟迁移到书面表达中,学习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从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