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艳《第三单元导读》课堂教学实录
今天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课文,一起读一读课题。
生:《成语故事》《推敲》《嫦娥奔月》《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师:再来一遍(指“奔”,提醒“奔”的读音)。
生:《嫦娥奔月》《狐狸和葡萄》。
师:打开预习单,看看你在预习中有哪些发现,这几篇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故事,不同的是12课是神话传说,《伊索寓言》是寓言故事。
生:都讲的是一个故事,都发生在古代;《成语故事》是成语故事,《推敲》是文包诗,《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伊索寓言》是寓言故事。
师:说《推敲》是文包诗你们有异议吗?
生:不是文包诗,讲得是贾岛推敲用词的一件事。
生:都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写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都是总分总的结构?你们有意见吗?
生:不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说总分总不大合适,一般写景的文章用总分总的多一些,写事的首尾呼应的比较多。
生:都是写的两个人之间的事。
师:你发现哪些课文是写两个人的事?
生:《推敲》写的贾岛和韩愈之间的事,《嫦娥奔月》主要写的嫦娥和后羿,《蝉和狐狸》写是蝉和狐狸。
师:说到主人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2课《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主人公都在课题里。
生:《嫦娥奔月》一课的主人公应该是嫦娥和逢蒙,后羿只是介绍一下他射掉九个太阳,讲仙药的来历。
师:板书并口述,提醒注意“逢蒙”的写法。
师:看课题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推敲》课文写的就是贾岛推敲的故事。
师:关注题目会有所发现,有的提示主人公,有的提示事情,学会关注题目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帮助。
师:选择其中一则概括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需要帮忙吗?
生:张僧繇没画龙的眼睛,游客叫他画上龙的眼睛,张僧繇画了龙的眼睛,龙就飞走了。游客很惊讶。
师:抓住主人公张僧繇(板书并指导“张僧繇”写法)干什么?
生:在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又在龙身上画上眼睛,龙飞走了。
师: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只要用主人公干什么加上结果就行了,其它的故事也用这种方法概括一下。
生:一个人卖他的矛,说他的矛很锐利,卖他的盾,说他的盾很坚固,结果大家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哑口无言了。
生: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齐宣王喜欢听齐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师:我们概括故事的时候只要用主人公干什么加上事情的结果就行了。
生:葡萄成熟了,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它想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它绝望了,心想: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就走了。
师:这样把故事内容都复述出来了,概括要再简单点。
生:葡萄成熟了,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它想去够葡萄,但是吃不到,就走了。
生:葡萄成熟了,狐狸想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它想:这葡萄肯定是算的,不好吃,就走了。
师:狐狸想吃葡萄,想尽办法吃不到,就说葡萄是酸的。
生:有一天牧童在放羊,他喊:“狼来了”,村民赶来了,结果发现狼没来,就走了;后来狼真的来了,结果一个村民也没来,羊都被狼吃掉了。
师:一起说一遍,概括要与复述故事内容区分开来。
生:(抓住主人公来说)嫦娥有一丸仙药,为了不让逢蒙得到,一口吞了下去,结果飘飘悠悠飞走了。
师:选择其中的两篇说给同桌听,看看是不是会说了。
师:抓住主要人物来说,说清楚干什么,一定要加上结果。
生:《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伊索寓言》讲的是我们熟悉的小动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伊索寓言》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主人公都是小动物。就这几则寓言来说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每则故事最后都有一个道理。
师:《伊索寓言》有两大特点:一是主人公都是动物,二是结尾都有一个道理。
师:练习中《我读书我快乐》推荐我们阅读《伊索寓言》,你能发现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伊索寓言》的吗?
生:介绍了《伊索寓言》的作者、角色和道理。
师:我们也写了这本书的介绍词,你是怎么介绍这本书的?说说看。
生:(同书,略)。
师:基本上与书上的介绍重复了,要有自己的见解。
生:我介绍的《成语故事》,其中有人类智慧的结晶。
生:我介绍《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师:你还关注了课文的哪些方面?
生:成语故事的道理是蕴含在文中的。
师:都是故事,有的同学已经把故事迫不及待地讲出来了。这几篇课文的文后都有“复述”的要求,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生:要讲出故事大意。
师:不说大意,说故事的情节。讲故事要关注故事情节。
师:讲故事除了关注情节,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讲得有感情,生动。
师:给课文写一两句话的推荐词,你会吗?想一想你从哪个角度来介绍。
生:(动笔练习,略)。
师:(巡视指导,略)。
师:好了吗?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想知道张僧繇怎样画龙,楚国人怎样卖矛卖盾?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吗?
师:采用了哪一种方式?设置了悬念,用问的方式。
生:你想知道……
生:让我们感受一下后裔的勇敢,嫦娥的善良,品一品这个故事。
师:这是用哪一种方式介绍的呢?
生:介绍了主人公的品质特点。
生:伊索是个伟大的作家,他写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我们来读一读《伊索寓言》吧。
生:大家是不是很喜欢听故事?《伊索寓言》中有很多故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他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减少?
生:号召。
生:《推敲》讲了……
师:是从故事的内容来介绍推荐的。有的是形式的不同,有的是内容的不同。小组里同学把自己的导语合在一起,推荐一个单元的课文。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费银芬《嫦娥奔月》推进课教学实录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可以分哪些类别?能否列举一两个例子?
生:有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
生:
师:留点机会给别人。
生:寓言故事有《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生:历史故事有《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
生:成语故事有《画龙点睛》《滥竽充数》《自相矛盾》。
师-生:本故事单元有第9课《推敲》的——名人轶事,第12课《伊索寓言》的——寓言故事,第10课《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师指课题,生读。
师:(出示嫦娥奔月图),你觉得怎么样?美在哪儿?
生:美在圆圆的月亮,美在嫦娥飘飘悠悠的样子,美在嫦娥的姿态。
生:美在圆圆的明月,碧蓝碧蓝的夜空。
师:课文中也有一段描写嫦娥奔月的情景,打开课文去找找看,找到的读一读。
生:(读,略)
师:在第几小节?谁来读一读?
生:(读,略)。
师:读得真快,有没有读出嫦娥的美来?谁再来读?
生:(读,略)。
师:她什么地方读得最好?
生:飘飘悠悠读得很好,读出了嫦娥美的样子,还有圆圆的月亮读得很美。
师:老师也想读,你们听一听怎么样。(读,略)
生:把“碧蓝碧蓝”读成“碧蓝”。
师:区别在哪儿?
生:“飘飘悠悠”有升天的感觉,“飘悠”没这个感觉。“碧蓝”没有“碧蓝碧蓝”美。
师:有的时候改变一个字就没了这种感觉,用词是有讲究的,要注意表达的效果。
生:(略,读得很有感情)。
师:词语送回文中,读读课文,你是否还只是感觉景色美,嫦娥姿态美。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师:通读全文之后,再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嫦娥不仅姿态美,而且心灵更美。
师:嫦娥有哪些品质?
生:嫦娥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生:很聪明。
生:很勇敢。
生:舍己为人。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嫦娥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子?找到了读读看。
生:在第5小节。
生:第4小节1、2两句,(读,略)
师:展开想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嫦娥会怎样接济乡亲们呢?
生:没吃的,送点吃的给乡亲们。
生:冷没衣服穿,送点衣服给他们穿。
生:生病的人多陪陪他们。
生:乡亲们的孩子没衣服穿,把自己的旧衣服给他们穿。
师:嫦娥非常善良,大家非常喜欢她。那哪里看出她机智?
生:第5小节,“到了晚上。。。”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
师:牵涉到一个人,逢蒙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奸诈贪婪的人。
师:为什么要威逼嫦娥?
生:因为嫦娥有一颗仙药,吃了它可以升天成仙,长生不老。
师:一个弱女子碰到逢蒙这样奸诈贪婪的人,该怎么办呢?
引读——于是,她便……
师:最能体现嫦娥机智的是哪个词?周旋有三个选项(出示),选哪一个呢?
师:除了机智勇敢更体现了她的心地善良。
生:她知道逢蒙吃了仙药要害更多的人,就不能让他得逞。
生:(读第5小节)。
师:“嫦娥吃了仙药——(引读第6小节)。
嫦娥不仅美在外貌,更美在她的心地善良。
此时此刻嫦娥的心情怎样?
很难过,离开了她最喜爱的人,离开了她的乡亲们。
她很伤心,她要永远地离开她的丈夫。
她还有一点点高兴,因为她没有让逢蒙得逞。
她还有一点点担心,那些流浪的孩子没人照顾了。
她还很担心,担心她的丈夫四处搜寻会遇到不测。
她有满心的不舍,离开了深爱的丈夫。
后羿是个怎样的人?
生:力大无穷。
生:为民造福。
生:为民除害。
师:正因为后羿也是一位力大无比,为民造福的英雄,所以美丽善良的嫦娥深深地爱着他,正因为嫦娥美丽善良,所以后羿深深地爱着她,真是英雄配美人啊。
师:后羿找不到嫦娥,他怎么做?
生:(读,略)。
师:(描述:后羿此刻的心情,乡亲们此刻的心情)假如你就是后羿,就是乡亲们,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生:(伴月,自己练习,略)。
生:乡亲们想到再也见不到嫦娥了,想到再也得不到嫦娥的接济了,对嫦娥说:“嫦娥,嫦娥,你走了我们该怎么办哪?”
生:后羿看着逐渐远去的嫦娥的背影,深情地说:“我的好妻子啊,你为什么要离开我,离开乡亲们?”
师:后羿一定会原谅她的,因为她是为了乡亲们才离开他的。
生:后羿看着逐渐远去的嫦娥的背影,深情地说:“嫦娥,离开你我就活不下去了。”
生:后羿看着逐渐远去的嫦娥的背影,深情地说:“嫦娥,一路走好。”
生:嫦娥看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深情地说:“离开了我,你们一定要好好活着,有什么困难就去找后羿。”
师:男生深情读第7小节。
男生:(读,略)。
师:听了这么多真情表达,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伤心、很沉重、很难过。
师:带着伤痛、无奈读第6小节。
师:美好的情感产生了美好的结局,齐读最后一小节。
生:(齐读,略)。
师:关于八月十五中秋节,还有许多传说如《吴刚折桂》。
师: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故事,愿不愿意把《嫦娥奔月》讲给别人听?可以选一个情节,也可以讲整个故事。
生:(练习讲故事,略)。
生:(个别介绍)。
宋晓艳说课:
费银芬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嫦娥心地善良,舎己为民的品质。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满神话的想象,语言优美,且嫦娥奔月的全过程脉络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五、六自然段,描写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吃下仙药飞天成仙,离开亲爱的丈夫。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嫦娥伟大的献身精神。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舎己为民的品质。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把握后羿、嫦娥、逢蒙的性格特征。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意境美。
二、说学情
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民间特色,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喜爱且充满热情。因此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况且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思维拓展训练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多渠道接受信息。
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读—思—划—议”的学习方法,逐步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一上来,我就引出“嫦娥奔月图”图文结合,让学生一下子就沉醉于故事的意境美,接着我有让学生通览全文,从整体入手,体会,文章不仅写出了月夜的景色美,嫦娥奔月衣带飘飘的姿态美,更突出了嫦娥心灵的美。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感悟嫦娥的“心地善良、机智、勇敢。于此同时,逄蒙、和后羿,这两个任务形象也相继出现,分别从反面、正面衬托了嫦娥的美(内外兼并,尤其是内在的美)。
当教学到第7小节时,通过朗读、语言的熏陶,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所以这里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最后总结全文,揭示故事的创作意图,并顺便引申到这个单元整体的文章特点,以及故事类文章均通过一个个故事寄托着人们的情感、理想等,最后就是尝试复述故事。
白露单元教材解读: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本册教材“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 ”之后的又一组很具吸引力、深受学生喜欢、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结构的以 “故事集锦”为主题的课文。
在清晰年级单元主题后,为进一步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入研究,体现内容与知识、方法与实践、能力与情感的结构性、延续性和提升性,我们教研组对教材教学进行了研讨与重组,在开学第一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勤查字典后直接教学第三单元中自读课文的《读书莫放“拦路虎”》,与习惯篇结合教学,提倡读书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完第一、二、四单元后才进入第三单元“故事集锦”,帮助学生对不同题材的故事的内容、表达有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学完第四单元后,孩子在故事情节中通过朗读、圈划关键词句、交流等对人物情感与品质的感悟能力有了提升,促进学生对故事人物的多元表达,能形成整体性、结构化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单元共安排了《成语故事》、《推敲》、《嫦娥奔月》、《读书莫放“拦路虎”》、《伊索寓言》五篇课文,《我读书我快乐》推荐的伊索寓言及一个介绍秋天落叶的习作(3)和一个练习(3)。
在清晰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我们教研组从研读教材开始,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发表各自看法,通过集体备课、两次试教来捕捉教材特点,分析学生学习知识点,在智慧的碰撞中逐渐把握到了教材的整体特点和单篇教材的独特性,也捕捉到了学生学习的发展点与提升点。
一、教材简析:
第三组课文看似互无关联,实际内容存在一定联系。8《成语故事》、9《推敲》、10《嫦娥奔月》、12《伊索寓言》同属故事,有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教学时可以围绕故事这一专题进行教学。纵览整个第三单元,前有成语故事短小精悍适合背诵;后有神话故事文字简洁适合整体复述;经典故事拥有动人的细节,适合绘声绘色地讲述。
就文本体裁而言,自读课文《读书莫放“拦路虎”》是以说明文的表达方式提倡读书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而其他四篇都是以讲故事的记叙方式。四篇课文中,对不同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与故事人物的情感把握有各自直接的表达,值得学生去积累、去体悟、去回味。
就表达方式而言,《成语故事》由3个成语故事组成,均由古籍故事改编而来,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及寓意。《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诗人贾岛对诗歌语言的考究上,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嫦娥奔月》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人物的形象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表现得栩栩如生。《读书莫放“拦路虎”》 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篇自读课文,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伊索寓言》选择了三则意蕴丰厚的寓言,情节紧凑,语言生动传神,发人深省。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与之呼应,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面。《我读书 我快乐》教学生读寓言故事做笔记,这可视作阅读上述故事类文章方法上的一种引导和支持。《习作3》是观察习作,重点训练如何观察,并将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练习三》中是关于京剧《红灯记》,让学生体会红灯记的语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也学学这个京剧的唱腔。《通读与感悟》可以作为平时的小练笔。这样的练习模仿性比较强,学生练习容易出效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进行这样的练习。
就课后要求而言,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渗透着训练要点,要求孩子背诵成语故事,根据课文内容复述,拓展讲述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每篇课后都要求注意带点词的意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也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实践,形成一定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学生早先都听过或读过这些故事,对故事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对故事中的人物有善恶忠奸的粗浅判断。由于学生更多关注了故事的情节,对故事的寓意理解缺乏准确深刻,而这恰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重读和细读故事的兴趣,从语言训练和感受故事人文情怀的角度切入,帮助学生通过品味故事的语言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感觉学生最难把握的还是教材的语言训练点的落实和教材人文情怀。学生差异较大,之前所学的一些方法还需进一步固化,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真正具有整体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朗读、诵读,让他们自己感知、揣摩、体验、领悟,让他们自己圈划、查阅、讨论、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摸课文整体,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整体效益。
三、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
1.联系课文,学习并积累一组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相关的成语。
2.查阅相关资料,找到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的出处,有选择地读一读原著。
3.联系课文积累词句,结合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物的情感。
4.抓住文本结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文本语言,品析人物的特点。
5.了解故事大意会复述;通过品味情节、人物的语言、行动感悟故事的寓意。
6.可以围绕故事来开展,用概括性复述的形式讲一讲自己读过或听过的一个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或寓言故事。
7..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一年级学生讲故事。
邵沪杰介绍设计思路:
整体构想:
整个单元分为三个模块,用六个课时完成。
模块一:单元导学
通过对预习的反馈检查,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自学情况,提炼出单元主题,说说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并尝试小组合作完成单元导语。
模块二:单元推进
1.精读文本,领悟表达方法;
2.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模块三:单元总结
单元回顾,梳理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方法以及课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和表达。
具体实施: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学习故事类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通过异同的比较,初步感知同一体裁下每篇课文的独特之处,了解学习方法。尝试小组合作完成单元导语。
一是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即知学什么;二是向学生渗透本单元的基本学习方法,即知怎么学;三是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即喜欢学;四是提供阅读链接,即拓展学。其中,兴趣的激发是导读课基本点,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导读课的关节点,引导拓展学则是生长点。
第二、三课时 开篇精读,构建新知,发现方法 (单元推进课)
将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放在开篇上,至少有这样几点是相似或相同的:它们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的,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白这类成语的来源;这三则故事,除了讲述了有趣的故事外,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第一则: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
第二则: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
第三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
第四课时 精读精讲,尝试运用,丰富主题(单元推进课)
(1)感悟“推敲”的益处。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使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认识了韩愈,让“推敲”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是推敲,其实人们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
(2)讲讲“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情节富有变化而又非常生动,文章的语言优美,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细节非常感人,如表现贾岛的如痴如醉地创作时,抓住了“吟哦”、“比比划划”、“闯进”等动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课后习题也有此要求。
(3)养成“推敲”习惯。课文最后写道:“后来,人们就把在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推敲’。”善于“推敲”的文学大师、名人故事比比皆是。因此教学本文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感悟到“推敲”的好处和讲讲“推敲”故事,还应让他们养成“推敲”的习惯。
第五课时 运用巩固,能力初成(单元推进课)
(1)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中共有三位人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着重研读一个人物,根据文中对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的描写,读出本人的性格特点,引领学生分辨人性的善与恶,好与丑。
(2)根据故事的发展一步一步理清。
熟读课文,理清“嫦娥奔月”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个个环节中走进文中的人物,在事情中突显的人物性格,摆正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
(3)以传说带动整篇课文。
根据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以疑导学,让孩子们自己去课文找寻嫦娥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也就走进了故事中的人物,也能读出人物有性格特征。
第六课时 回顾拓展,迁移运用,形成能力(单元总结课)
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整体回顾,围绕单元主题、课文学习、课后作业等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梳理学习方法,联结旧知,拓展能力,进一步感悟单元主题,丰富主题内涵,升华主题教学。实践运用是言语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把课文学习过程中对特色语言的品味、对表达方法的领悟迁移到书面表达中,学习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从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
朱江月评《导读课》:
1.单元导读的目标:在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学习故事类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通过异同的比较,初步感知同一体裁下每篇课文的独特之处,了解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宋老师的设计思路,发现课文表达方式的同与不同,掌握规律,提升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目标方法很到位,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了。
2.不成熟的想法:应该为单元导学课更适切,导读还少一个步骤,没有导学案,即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写导语可以拓展到制定学案,可以试试看。《嫦娥奔月》的“奔”的读音,应该是第一声。
储亚琴评《嫦娥奔月》:
1.抓住重点段落,一唱三叹:插图感受姿态美为一叹,心地善良感受心灵美为二叹,复述故事再看奔月情景为三叹,体现理趣与情趣的结合。
2.创设情境,走进人物内心想象说话,体现重心下移。
3.开头有承接,结尾有拓展,有单元整体感。
4.建议:为什么要写“后羿和逢蒙”,是侧面描写为反衬,表达方法是否要点一点?能否结合神话故事,进行美的提炼:人美、景美、情美?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提醒回答声音要响亮。
李娟评《导学课》:
1.单元整体教学有突破,就必须在“整体教学”上做文章,在今天两节课都有体现,但还不够,要兼顾到单元的整体。既可以以单元为整体,还可以在纵向上打通,如以神话这一类课文整体设计教学。
2.导学课不够有趣,是否要更多体现学习的趣味性,是我们要着力突破的难点。
张淑嫣评《导学课》
1.导学课教给学生一一种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给我印象最深。
2.推进课与导学课有衔接,导学和推进有不同的侧重点。
有个疑惑:导读课和推进课都没有涉及到字词的教学,什么时候教字词合适呢?
宋晓艳回应:
预习单上有“词语积累”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困难点集中在哪里,可以针对性地指导。或者单课教学的时候穿插进字词教学,也是可以的。
高鸣鸿评《导学课》《嫦娥奔月》:
1.心态开放,有准备得随堂课,体现了结构开放和机智应对。
(1)结构开放体现在:自主阅读基础上发现课文的同和异,穿插进概括主要内容的指导;伊索寓言的介绍,相机引入书目的推荐介绍。
(2)智慧应对体现在:学生提出课文是总分总结构,教师追问学生哪类课文是总分总结构?很敏锐智慧地引领学生,再追问什么类型的课文多采用总分总结构?并指出写事的课文中首尾呼应的比较多(这点是否妥当再斟酌);学生介绍《伊索寓言》,立即追问学生听出他介绍的和书上有哪些不一样?这些非预设的延伸开来的比较有价值。
2.典型问题:
(1)重心下移不够:整堂课除了老师与个别学生获全体学生对话外,没有同桌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以在预习单的基础上有小组交流、同桌交流。
(2)课堂容量不够:智力活动强度不够,推进感不强,学生起来回答要干脆利落些,教学节奏要快;对学生的问题把握不够准确,学生的概括中出现“他说……”“他想……”“他喊……”,不够简练,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纠正指导;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实,基础知识没有落实。虽然难写的字、读不准的音有意识地提示,但没有把这一单元中的这些字词进行集中教学。课堂上没有读书,就少了情趣,不能单纯地你说他说我说。
3.翠小教师很注重教师课堂语言对情景的渲染,很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这两点是二实小教师需要学习的。课堂要有理性的思维提升,也要有有感情的语言渲染和铺垫。朗读指导的意识要强化。但是翠小老师的课缺乏方法的提炼,比如复述的指导等等。
4.关于教研活动要强调四个关键词:
(1)教师的语言:感性与理性的问题;
(2)说课和评课:读稿与底下的老师缺乏互动,要有自己的想法。
(3)教学设计:宋老师的教学设计是1.5张纸,费老师的教学设计是6张纸,不论长短,呈现的内容都要有价值。比如教材分析可以紧扣异同;费老师的《教材简析》更多不是教材简析,有自己的解读,但课文的表达方法,可以关注。学生分析要针对今天教学的内容,已有的能力在哪里,提升点在哪里。导学课可以简单点,推进课可以详细些。
(4)学科管理的人性与规则:集团规模大了,事情多了,教研活动遇到特殊情况缺席或早退,要提前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