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
(常州市规划办备案课题中期汇报稿)
一、研究背景与前期准备
1.研究背景: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但是,走进小学语文的课堂却发现,这一意图至今并未很好地得到实现。
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教学内容不够明确,评价建议不易操作,各版本教材的训练重点若明若暗。教师教学中明显存在着课程理解力不强,有教材,但缺乏课程意识;视域整体性不足,有年段,但缺乏前移后续;目标阶段性不明,有教学,但缺乏清晰指向;过程一致性不显,有实施,但缺乏内在一致等问题。教师怎样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目标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怎样基于课程标准自主处理教材;怎样跳出“模仿”,基于课程标准创造自己的优质课,这些都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跨的坎。
2.前期准备:
一是丰实的实践基础。在前期的省“十一五”课题研究中,我们的实践经历:对1-6年级的教材进行系统梳理,根据年段培养目标提取学科关键能力;重组教材开展课型研究,较好地把握了各年段学生能力的生长点和发展点;以单元整体教学为研究载体,使课程目标内容更加清晰具化。
二是专业的理论学习。以课标为准绳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坚定了研究校本化指导纲要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学习和专家的指导进一步理解校本纲要研制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了解课程纲要的相关理论逐步尝试构建研究框架,为研制纲要奠定了基础工程。
三是先行的文本借鉴。主要有华师大《新基础各学科改革纲要》,特级教师窦桂梅编写的《小学质量目标手册》,先行者的成果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二、策划理念与价值追求
1.策划理念:
一是确立课程理念,以“不变”应“万变”。教师既是课程的实践者,更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但实践、创造、开发都必须锁定新课程标准,因此我们要培养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校本化课程建设的能力和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才能立足教材,放眼课程,胸怀长程,阶段突破。
二是确立学生立场,变“统一”为“特色”。学生立场是践行课程标准的原点,而事实上课标面向的是全国各地不同的学生、不同区域的教材,是具有普适性的行动指南。面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更需要我们进行校本化的研究,在创造中形成特色,这在课程纲要校本化实施和编制校本化课程纲要的领域还是比较空白的,有着极高的开发价值和意义。
三是确立年级目标,变“模糊”为“清晰”。课标是按年段来阐述5大领域的要求的,缺乏年级的表达,使得教师教学目标模糊。而我们的研究就要将年段目标具体化到年级、教材的单元之中,让它逐渐清晰起来,老师们能真真切切地找到实践的支架。
四是确立教师角色,变“运用”为“创造”。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教教材这一角色,在创造性的用教材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递进,及时总结与提炼,在反思中完善、推进。
2.价值追求:
这项研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实践的探索性,因此,它必须形成学生学科成长食谱;成为教师课程认知地图;成为师生课程实施计划;成为校本研讨交流工具。
三、研究过程与研究策略
研究过程 |
研究内容 |
研究策略 |
|
第一阶段 策划准备 11.4-11.8 |
回溯研究、梳理资源。 |
|
|
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 |
步骤一 11.9-12.1 |
学习理论、构建框架体系。 |
理论学习、文献参考 专家论证、骨干引领 |
步骤二 12.2-12.6 |
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确定纲要内容系统。 撰写“目标与内容”“实施策略”“质量评价”。 |
植根日常,变革实践 骨干引领,全员参与 同步推进,差异互动 |
|
步骤三 12.7-13.1 |
年级阶段审稿,捕捉问题,完善初稿。 撰写“典型单元实施策略”及“附录”。 |
审撰同步,梯队分流 有向实践,提炼总结 纵横交织,系统把握 中期评估,专家把脉 |
|
第三阶段 总结推广 13.2-14.4 |
全面审稿,完成研制。 实施纲要,实践验证。 辐射引领,推广研究。 |
骨干引领,全员实践 形成书稿,撰写报告 |
四、阶段成果
1.框架清晰,内容丰实
|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 |
校本语文学科课程纲要(2012年初稿) |
前言 |
第一部分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
第一部分 导言 现状分析 目的意义 设计思路 |
目标与内容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总体目标与内容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1.总体目标与内容 2.年级目标与内容 (1)课程目标:(五个领域) 倾听表达、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积累运用、阅读综合 (2)目标依据:(三个维度)课标解读、学生分析、教材梳理 (3)课程内容:(三级指标)单元课程、课时教程、教材内容 |
实施与评价 |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第三部分 课程实施策略 二年级 倾听表达 1.关于复述能力的培养策略 典型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识字写字 2.关于主动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理解 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能力培养策略 …… 第四部分 课程质量评价 倾听表达 1. 关于复述能力的评价 …… |
附录 |
附录 推荐篇目;修辞知识要点;基本字表、常用字表 …… |
第五部分 附录 倾听表达 1. 常用的听说内容 识字写字 2.常用的识字方法 …… |
2.符合标准,特色鲜明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的研究中基于课标理念进行创造性地实践架构,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校本化课程实施的丰富经验;丰富课程内涵,使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更好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服务。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还提升了教师系统化、整体化、特色化地表达理论与实践双向互通、相互诠释的能力,形成了学科各年段教学指导序列。
3.研制实施,卓有成效
课题组一边从内容的重组增删、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实施的策略等角度进行系统化、分阶段的实践研究,一边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单元整体教学)、生本化(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创造性重构,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评价、附录等维度编写《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语文学科校本指导纲要》,变共性的国家课程为个性化的实施体系,构成学科组整体联动与年级组自主研究共同促进教师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和谐形态。
4.变革实践,提升品质
根据研究制定的框架结构,依托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倾听表达、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积累运用、阅读综合”五大领域的研究,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育人水平。以“整体入手、点上突破、滚动发展、服务日常”的研究思路拓展视域,将语文学科教学研究推向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单元导读课、单元推进课、单元总结课形成了教学系列化地推进,打造二实小语文学科“开放·灵动”的课堂特色。
5.发展学生,成就教师
研究过程突显学科课程立场、学生学科发展目标、年级学生立场,实现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的一致性。学生的整体意识、结构意识、学科关键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升,教师更是在研究中发展、在研究中成长。
五、问题反思与后续设想
1.结构:延续不明需拉伸
2.内容:选题不广需完善
3.表达:系统不一需规整
4.提炼:良莠不齐需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