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案计划>>文章内容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英语课题组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2-09-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指导思想

本学期,英语教研组将在集团一体化的管理背景下,在市教研室、天宁区教研室及集团三年规范的引领下,自觉开展“生命.实践”合作校研究,以提升常规教学品质为底线,以集团每月联合主题教研为途径,有效实施“十二五”课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研究不断增强英语教师的学习意识、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时效意识,在集团融合的推进过程中,寻求师生的新发展,学科质量提升的新策略,合作科研的新策略。

【现状研究】

 翠小:部分教师有较强的主动发展意识,有较好的个人素养,并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考;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反思,反思促进实践”的能力还需加强;

 二实小:教师们有强烈的自我学习和内在驱动力,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团队的力量造就了一批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每位团队成员都有专长、有特色、有创新,有思考。

思考:如何将两校区的优质文化资源互通?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引领每位成员都主动发展?如何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提升课堂常规课教学品质?如何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主要工作

1.常规管理——逐步统一,资源互通

① 在期初工作布置中,强化课程部长、教研组长的常规管理意识,明确规范教学常规是提升教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② 对两校原有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进行研讨,取长补短,合理取舍,形成统一的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如:两校区要统一规范备课设计,以“单元整体设计”为单位,重点梳理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师生活动、撰写设计意图等,并通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素材,形成独特的教学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形成教师善于思考新问题、勇于探索新策略、勤于搜索新资源的备课特色。课堂上,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心下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备课时的预定目标,在课堂上推进并落实。在“作业设计及评价反馈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书面作业布置:如抄写、词组、句型、语篇等常规作业,但在书写、格式等方面也需作相应统一;另外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布置有创意的书面作业:如单词积累、小报、课外阅读心得等等,但也需作出具体要求和统一的评价反馈,逐步完善新制度,为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践比对

学科管理常规:开学教研组计划、过程中教研组活动记录、学期末教研组总结、教研组质量分析等,重平时的规范执行,重阶段的调研跟进,重期末的质量评价。

研究活动常规:通过两校区联合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让教研活动能真正服务教育教学活动,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活动要求前有方案策划(提前告知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中有过程推进(每次教研活动有主持人、理论学习时间为由一位教师导读一篇文本,提炼出这篇文本的关键词和行文结构、理论创新之处,从单纯的输入变成咀嚼、品读、对比他人的思维方式,由此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驾驭能力。)后有反思总结;研究过程资源及时整理。

推门听课制度:期初,从由学科部长和两校区教研组长对四年级进行推门听课,通过推门听课,发现存在的问题,从各层面剖析教学的效度,并按优良课进行数据统计,并形成质量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两校骨干教师分组对其他年级逐一听课、评课、撰写质量分析报告。实行推门课制度,不通知、不定时进行推门听课(40周岁以上隔夜通知,原则上先骨干后普通教师,先跟班教师后新接班教师),并检查教师的备课、学生作业设计、批改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旨在通过听课、反馈、反思等活动,提升每一位教师常规工作的品质。

2.日常研究——学习新课标,探索新策略。

1.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组织集团内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学习修订后的新课标,并开展对小学英语教学建议的修订工作。同时学习《小学英语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常州市小学英语教学建议》以及《常州市小学英语写的教学建议》等文本,领会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分析新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要求,关注对学生语用能力和积极情感的培养;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等几个专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收获文化新理念、思考新视角;拓宽教师视野,明确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

    探索新教材,建立新教学模块

从期初的新教材体系梳理到每月一次以板块教学为抓手的课堂教学研讨,明确三年级的年段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关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语用能力。

完善质量监控,提升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以课堂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为突破口,创生新的教研形式,强化教师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结合校本教学质量监控,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从学生立场出发,针对各册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评价点各有侧重的年级专项检测,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突破。既给学生的英语学习适时补充前行动力和精神鼓励,也为学校更准确、更客观地评价师生的日常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有效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教学确立各年段关键能力的培养,确定明确的各年段学生考核要求,如:三年级重在兴趣、习惯的养成,包括指读习惯、书写习惯、对话习惯、小组活动习惯、听录音习惯等;四年级重在课文朗读和表演,尤其是集体朗读和小组表演;五年级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和交流能力,其中包括话题表述、自主提问、话轮转换能力;六年级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能根据话题、情境、提示进行小语篇写作等等,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

3.课题研究——深度整合,引领成长

本学期,学校将面临:学科主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省“十二五”子课题申报论证活动;市“十二五”备案课题的推进研讨;学科校本纲要初稿的实践论证和修改完善;学科知识管理和资源建设等活动。本学期,我组将以省级十二五课题为抓手,在整体构建校英语学科纲要基础上带领教师开展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并即使提炼有效策略,引领不同梯队教师在参与与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

    跟进研究内容,明确研究目标。 

上学期,我们对单元整体研究的整体转型作了备课层面,本学期学科组将切实落实课标修订稿的学习与实践的同步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纲要编写与实践研究的一体性,把纲要已有稿件作为日常教研素材,将专题内容与单元整体教学进行组合式研究,教研组长分阶段、分单元、分专题分配到每月的集体备课中去,组织学习尝试、实践论证,集中教研组力量对结构、内容、表述进行修改完善。对缺漏部分进行再梳理,再实践,再创造,再总结。学期结束,组织骨干教师以年段为单位进行质量把关。

实施“整体单元设计”教学,提升整体把握教材能力。

充分发挥两校的优质资源,通过开展三年级新教材的课例研究,改变传统的教研活动的听评课模式,分校区,团队整体备课并进行课堂实践、说课、评课、总结、提升。这种科研形式,即能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也能通过团队合作的力量解决困惑、提升教学质量。

团队“专题型”课型合作研讨,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

分年级开展“专题型”课型:四年级——朗读课型;五年级——阅读课型(结合市课题:课外阅读漂流);六年级——写作课型。两校区级部在期初申报一次活动,确定活动负责人、理论导读、课堂实践、说课、评课具体人员名单。通过专项课型的合作研讨,促进级部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

抓实专业学习,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注重整个团队各梯队成员的成长,开展师徒结对、通过五级梯队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成员共同进步;以参加区基本功比赛为契机,充分利用组内资源,提高教师对英语口语、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提升教师口语表达、观课、议课、评课的能力,在锤炼自身基本功、提高英语综合素养的同时,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

深化双周教研机制,单周校本研究

在上学期坚持双周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本学期将实现两校区教研组活动的完全融合,通过增加研究的密度,促进两校区教师内部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研究的质量提升。双周主要是开展“单元整体设计”和“专题型”课型研究,单周分校区各抓研究重点。二实小校区:在纲要撰写的基础上,每周逐单元集体进行梳理并调整、增补、删减、优化、完善;翠小校区:在分析教学的同时,学习理论,增强理论学习及分析、反思能力。

     积极参加师生各级各类比赛

积极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在校接触英语的机会,,举行单词记忆大比拼、手抄报比赛、英语口语竞赛(包括课本诗歌朗诵、歌曲比赛、演讲、课本剧)、英语能力竞赛等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