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态律动在低年段的音乐课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扎实有效的体态律动不仅能有效的为音乐课堂服务,又能培养学生的理解、模仿、创新等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健美形象。本学期,我很有幸地教授了学校二年级的音乐课,这也算是首次接触低年段的课堂,深刻体会到低年段音乐课堂的多姿多彩,颇有收获。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态律动”一词源于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它是以有韵律的身体动作或姿态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它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良好途径。在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都伴随着音乐与律动,音乐与律动是密切联系的,有时甚至是分不开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运动员都能够把歌唱得很好,如刘翔、李永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着极好的韵律感。而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恰恰极其不善于表现,不能尽情张扬内心的丰富情感。律动这种肢体语言,会使学生一开始接触音乐就习惯于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体验音乐,从而提高学生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体态律动的形式也相对比较丰富。
一、关于歌曲内容的体态律动。
在学生演唱歌曲时,根据作品的内容适当融入一些肢体语言,这样会使声乐作品的感情表达得更加丰富,更加富有童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教《数鸭子》一课,先启发学生想象小鸭子的样子和老爷爷的模样,再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编一些动作,边唱边表演。欢快的情绪,自身诙谐的表演,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和对音乐的感悟体验。也可设计音乐剧表演形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学唱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的音乐语言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随着旋律走一走、跳一跳、动一动、演一演。
二、关于歌曲情绪、旋律的体态律动
低年段的音乐课堂中,学生会通过简单、形象的体态律动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的体态律动对学生感受音乐的美起到了不能忽视的作用。如《钻山洞》一课,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聆听熟悉歌曲旋律之后,教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出歌曲时而弹性跳跃时而优美连贯的情绪,学生们有的用夸张的动作表现,有的用不同的线条描绘,有的用对比鲜明的表情呈现…..在不同的体态律动背后,从各个角度表现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不仅让学生关注了不同的演唱声音,还让静听的音乐课有了全新的动态生成。
体态律动在音乐课堂中所带来的并不只是形体上的美,还有内在的美--健康、自信之美。体态律动有声音不一定就是音乐,有力气不一定身体就很协调。很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音乐,虽然有很多运动,但他们的四肢、身体、头的协调能力很差。让学生跟着音乐动一动,学习一些简单的动作,难的动作可以分解、喊口令、形象化等。只要坚持,学生的乐感会越来越好,协调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每一个班都会有部分学生比较胆小、害羞、内向……又有些学生很少举手发言或者回答问题声音很小。律动教学,可以让这些学生在全班学生的活动和小组的活动中得到锻炼。通过教师的鼓励,他们会在律动中觉得,参与真好、我要表演。慢慢地,他们自信了、开朗了、活泼了。
总之,“体态律动”教学法,它是通过“动” 激发学生们的音乐潜在因素,很合适低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若不断的运用与研究,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