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设置的两门德育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说到:回归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线索,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它是针对以往的品德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而进行的变革。课程标准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是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知行统一。我们以为要达成以上课程目标,不能只是“教”教材,必须“用”教材,而且要“用活”教材。也就是说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目前,大多数老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但是,我们认为,要实现品德课程真正回归生活,课后拓展体验教育活动是一条更有效的途径,它能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到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是能综合提升学生素养的活动。
本学期,围绕着品德课程的具体内容,实现了在“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这四个内容课后拓展的初步经验。
一、我的健康成长——我种植,我调查
1.引导孩子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理念之一。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单元《爱心行动》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学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了小种植活动,一方面通过建立班级植物角,引导学生学习种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另一方面通过课后在家庭拓展的小种植活动,以及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绿色植物小报,亲自体验种养的责任和成长,也学习和拓展种养的知识和方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我的健康成长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我们三年级的班主任在进行《有多少人为了我》的这一课教学后,将课程内容拓展,与班队课整合,通过组建小队,制定小队活动计划,开展小队前期调查,对学校保安叔叔、清洁工阿姨和食堂师傅一一进行了采访,了解了校园中这一群每天为自己服务的人一天的工作。在调查汇报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这群默默付出的劳动者的艰辛,从而增强了对他们的体谅与关爱之心。
二、我的家庭生活——亲子乐,共成长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年级的班主任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单元《我爱我家》时,除了把家庭资源——学生与家人的合影带到学校进行交流外,还布置了一项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回家后,先去看看、摸摸爸爸妈妈的手,比比自己的手和爸爸妈妈的手有什么不一样,再适时向自己的父母采访,让他们谈谈工作一天后的感受。在拓展活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和劳累;有了这样的了解基础,再让学生说说“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学生很快地就回答要自己的事自己做,还应当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随后开始了家庭劳动,部分学生还拍摄了自己在家参与劳动的视频在班级进行了展示;最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过家家”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就不仅仅流于形式了,而是加深了了亲子感情。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根据本学期品社教材上的第一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个主题,在教学完本单元后,结合母亲节,开展了“爱心发夹”、“最美的花儿”的系列活动,引导孩子拓展与提升生活经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此活动在常州教育网上报道。
标准还指出:学生要知道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沟通和谅解,掌握一定的沟通的方法。五年级班主任老师在教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一单元时,有效进行了课外拓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与班队课、作文课、班级亲子活动等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了3D电影《地心历险记2》后,互通亲子信,并通过班队活动课进行亲子信的互通交流,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也使父母了解儿童的真正需求,从而促进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有责任,有爱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学生要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三年级的班主任在教学“我爱我家”主题中的“我是教室美容师”时,专门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了一次“班级岗位十大感人故事”主题班会。班会上,老师请上学期因岗位工作出色被评为“优秀岗位工作者”的学生进行简短的岗位述职,讲述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甘苦;然后为他们宣读了颁奖词,并颁发奖状。同时,班级的板报也专门为他们这一次的活动进行了专门的事迹宣传。这样的一个围绕主题的“班会、板报”相结合的拓展活动,既表扬了这些为班级服务的同学,又巧妙地交流了为班级、为大家服务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服务能力,更是将“我爱我家”中的“爱”字落实到了“实处”。
四年级的班主任还结合《想想他们的难处》《伸出我的手》等课文,结合学校开展的“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组织学生亲自制作手工作品到跳蚤市场义卖,引导学生开展班队活动,以更好地参与到跳蚤市场中,提升自己的爱心成效。白老师还在通读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最后一个单元有《媒体连着我和你》中有“办一张自己的报纸”课后拓展活动,她结合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小报的创建,又结合班级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完善班级的太阳花小报,并引导学生真正了解了整个出报流程。之后,结合学会想想《他们的难处后》,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特别的爱》,并开展观后感的写作比赛,并及时在太阳花小报上刊出。关注校园资源,结合班级建设资源,就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请进来,走出去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区,社区的资源为品德课程所用,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三年级在学习《可爱的家乡人》这一篇课文后,三(5)班任课老师主动挖掘社区的资源,一位让我们自豪的家乡人——著名儿童文学家范锡林。老师和学生先共读了范爷爷的武侠童话《功夫树》,之后邀请到范爷爷跟同学们见面,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在互动环节,孩子们踊跃举手,就作品的取名、结尾,就作家的读书、爱好,就写书的方法、秘诀等发问,范锡林爷爷一一耐心作答。从他的娓娓道来中,孩子们知道了人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笑,多一点微笑,人生就会多一点幸福;懂得了作品无结尾和两个结尾,是开放式结尾的创作方法;明白了作品中人物多为复姓,是为了让作品有中国味、古代味和武侠味;更了解了写作中要多一点鲜活的语言,比如选用一些民间俗语,使用夸张手法等,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活泼、精彩。范锡林爷爷也感触很深,他说:报告会经历了许多,但像今天这样的形式,还是第一次。第一次听孩子们上读书课,第一次跟这么小的孩子交流。没想到,三年级的孩子也能成为他的知音、知己。在这样的一次活动中,孩子们的内心更萌发出了一种爱,对书籍的爱,对家乡人的爱。这也正与我们品德教育主题契合。
六下品德的第四单元主题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在六年级上学期,六年级就组织开展了蓝色梦想系列活动,孩子们对初中生活有了第一次的初步感知。到了下学期,随着毕业的临近,择校风的悄然刮起,孩子们对初中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因此,结合初中的一日体验活动,六年级的老师们结合《去中学看看》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走出去,积极参与到一日体验活动。在体验之后,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写下自己的感受,从他们的感受中我们充分感悟到了学生的成长。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中,我们探索到了初步的拓展路径,经验也许还很不成熟,但我们会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使课后拓展真正引领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