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段音乐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颠倒歌》教案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2-03-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丛雪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一年级
班级:1
人数: 49
学科:音乐
课题:颠倒歌
教师:丛雪
日期:2008.5.2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能在听听、说说、唱唱、演演童谣的一系列活动中,初步了解童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苏少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谣说唱”。歌词将自然现象都颠倒过来,生动、有趣,深受儿童喜爱。歌曲较多运用了八分音符,显得活泼、欢快,但切分节奏也是学生学唱的难点,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因此,我将课堂的重点定为唱会歌曲、唱好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加进衬词,最后通过生生合作的形式将童谣欢快活泼、滑稽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童谣”简短、押韵且富有节奏感,易学好记。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有童谣相伴。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听、说、唱、演童谣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童谣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的同时,感受童谣的风格特点,认识神奇的世界,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初步感悟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析     
通过平时的听赏积累,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准确听出歌曲的情绪,并能选择合适的声音、创编动作演绎歌曲,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但在歌曲演唱中,八分音符、切分节奏、休止及音准等会成为歌唱的难点,还需教师指导练习。一年级学生对说唱童谣并不陌生,但童谣这个概念学生不是很清晰。通过这堂课的听、说、唱、演童谣,帮助学生明晰了概念,拓宽了知识面,在过程中充分感受童谣所带来的乐趣。1班学生相对于其它班级要安静、乖巧,整体的唱歌、表演能力也相对弱了些,回答问题方面还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启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5’)
 
1. 师生问好。
2. 复习歌曲:《大树妈妈》
《小小雨点》。
在老师的琴声中复习歌曲。
常规积累,律动、歌唱,激起学生唱歌表演的兴趣。
开放式导入
5’)
 
1.师说唱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引起学生共鸣。
2.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耳熟能详的童谣。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童谣,师小结。
1.跟上并有节奏地说童谣。
2.汇报所知道的童谣。
围绕本单元的主题“童谣”展开教学。
25’)
一、
新授
歌曲 (15’)
1.请学生听一首与众不同的童谣,童谣中出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
2.揭示这是一首颠倒童谣,揭题《颠倒歌》。跟师有节奏地说童谣。
3.听音乐《颠倒歌》,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二听音乐,用动作表现。
 
5.听唱第一段,指导学生唱对节奏难点:“大狮子害怕那小狐狸”。
6.师指导学生对歌曲情绪及声音进行处理,完整唱第一段。
7.指导学生跟琴唱第二段。
1.回答问题。
 
 
2.有节奏地说童谣。
 
3.能准确说出歌曲情绪。
4.跟着音乐表演童谣。
 
 
5.唱对歌曲节奏。
 
 
6.能准确抓住歌曲情绪,并能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表现童谣。
童谣可说、可唱、可演,因此在新授环节有序地设计了说-演-唱该首童谣,学生在步步深入熟悉童谣的基础上,又切实体验了童谣的几种表现形式。
说童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节奏问题。
演童谣是为了让学生熟悉音乐旋律,同时更深切地体会这首颠倒童谣的滑稽。
 
 
指导前的跟琴唱是让学生在自己演唱的过程中发现难点(即节奏.歌词多),以便后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难点解决。
二、
创编
衬词(10’)
1.引导学生在歌曲中加入衬词。
2.师唱歌词,生唱衬词。
3.问学生加了衬词和没有加衬词更喜欢哪一种?
4.小结:衬词让歌曲更丰富.动听。
5.生生合作唱第一段并加进衬词,互评。
6.请学生独立给第二段完整加上衬词。
7.教师指导
 
1.将第一反应加进歌曲,让歌曲更丰富生动。
2.夸张、有表情地唱衬词。
3.初步了解衬词作用。
4.有创新地加进衬词。
5.声情并茂地表现童谣。
6.师唱歌词,生唱衬词。
7.加进表演、衬词,有表情地完整演唱全曲。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加进衬词,既符合歌曲情绪的需要,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同时也明白了音乐从生活中来,又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10)
拓展
听赏
(5)
1.请生听一首地方童谣《天黑黑》,谈感受?
2.介绍这首台湾童谣。
3.领学生学几句闽南语:“天黑黑,要落雨”“镢啊镢”“哇哈哈”。
4.学生有节奏哼唱。
1.听出歌曲的幽默.诙谐。
2.饶有兴致地学说闽南语,为后面跟上唱台湾童谣服务。
3.会用几句闽南语有节奏地跟音乐哼唱。
 
听赏部分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同时也将“童谣”这条主线贯穿到底。
作业设计
课后自己搜集童谣,听听,说说,唱唱,演演。
激励学生对这一音乐题材的课后学习、赏析。
板书设计
                         《颠倒歌》
小小老鼠树林里面称大王,             小小鱼儿飞在那蓝天里,
大狮子害怕那小狐狸,                 小鸟儿漂游在海洋里,
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             公鸡会生蛋,母鸡喔喔啼,
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滑稽!       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滑稽!
反思重建
 
               
   
一、就教学目标而言
本课选自苏少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谣说唱”。本单元选用了在儿童中间比较流行的一些歌谣作为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们在听说唱演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认识神奇的世界,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初步感悟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所教授的《颠倒歌》,歌词将自然现象都颠倒过来,生动、有趣,深受儿童喜爱。歌曲较多运用了八分音符,显得活泼、欢快,但同时切分节奏成了学生学唱的难点,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针对以上情况再结合单元总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让学生唱会歌曲、唱好歌曲。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加进衬词,最后通过生生合作的形式将童谣欢快活泼、滑稽的情绪充分展现出来。“童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引导学生将平时的生活情景搬进课堂,创造性地丰富了童谣的内容,学生因此也明白了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该部分对于学生是一种提升,实现了学生单一的歌表演向歌曲创作的转换,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强化了学生的音乐感受,使学生对童谣的风格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制定以上两个目标,期望实现将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歌唱的同时感悟说唱童谣所带来的乐趣。
二、就教学过程而言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童谣说唱”为主线,有序地引导学生听-说-演-唱童谣。同时力求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由浅至深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注意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给予其发散性思考的空间,引导他们结合现实生活,从多个角度关注音乐、理解音乐,教师则从中捕捉资源引出难点,从而指导解决难点,在解决难点后注意声音处理,随后便能自然而然地准确演唱歌曲。学生的每一次听、每一次唱都会有新的思维要求,新的演唱难度,并鼓励、肯定他们的歌曲再创作,这样不会产生反复歌唱带来的厌倦感,学生对歌唱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听唱”“模唱”为主,以不同的形式将其融入活动中,或“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这一系列的活动关注到不同的层面、有递进式的要求,学生始终是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听去学去唱去收获,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作为教师,我希望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征,力争让他们爱学、爱唱。
三、就目标达成情况而言
通过一节课的努力,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会了歌曲,能有节奏地说童谣,能选择合适的声音唱童谣,能自行创编动作演童谣,充分展现了童谣特有的情趣;还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创造性地加进衬词,丰富童谣的内容,提升童谣的情趣。应该说学生在说唱童谣中体会了快乐的情绪,又活动中加深了对童谣的认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审美熏陶的良好愿望。
这堂课教授下来还是暴露出不少不足和遗憾的,有待我去反思、重建:
1.这首童谣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我应该在课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结果是学生不愿意听,导致唱歌时的节奏难点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把握住的。我在指导的时候是提出了要求,但没有指导好,彻底地解决难点。
2.在具体的教唱过程中,教师的话罗嗦不精炼。如在让学生生生合作时,要求没有不止到位。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不够。
4.教师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能力受自身经验的限制,还有待逐步提高。
 
 
蒋冬霞:
1.      已有知识“先入为主”,影响难点解决。
2.      歌声的弹性,可拎一句重点练,保证效率。
3.      生生合作时的要求要讲清,可不急着跟琴先练12句。
4.      教师点评不够。
君:
1.        如果已有知识"先入为主",应让学生安静下来听,听与以往接触的这首歌曲在节奏和音
准上有差异。
2.        弹性的声音和“强、弱”处理合并,可节约时间。
3.        第二段衬词创编,可让学生自己编并展示,第一段教师已做引导,那么第二段让学生自编,也是收之后的放,是层次的一种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