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调研活动小结
【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各学科对课堂教学的监控指导作用,促进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日常化,不断完善听课反馈制度,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调研要求】
1.转变听课方式。各学科组在学科部长的整体安排下以听推门课为主,由学科部长提前一天通知调研人员第二天听课的对象和节次,调研人员不得提前告知执教人员(建议一个人听一个年级)。其他教师可以跟随听课学习,要求日常一周至少听课1节,5年内新教师一周听课2节(以查阅听课记录本为依据)。
2.开展听课反馈。个体反馈与集体反馈相结合。调研人员根据听课记录表对所听课进行质性和量化的评价,并及时进行个体反馈和指导。一个年级听完后,听课者进行集体反馈,对年级学科教学和常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整体的建设性意见。
3.实行行政汇报。一个学科听完所有课后,由学科部长组织各位调研人员进行汇报,汇报内容:被听课群体排序,指出优课和需改进的课;解剖该年级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重点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对被听课年级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相关意见。
4.落实后续跟进。各学科部长、教研组长根据一轮推门课的调研结果,组织组内教师进行研讨,形成改进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跟进,使教师们能通过调研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促进常规管理的有效落实。
【情况介绍】
参与调研的主要有教研组长、学科骨干(非常州市五级梯队概念),如一年级樊莉、二年级蔡丽华、三年级许倩、四年级白露、五年级赵菊玉、潘银婷、六年级马燕芬,加上校长室、课程部,共计16人,平均听课2-3节。除调研老师前往听课,年级内也相互听课,氛围最好的是课务最多的一年级教师。
此次调研的内容除了课堂教学还有相应的教学常规:如备课和作业。但由于调研老师都是利用空课时间前往听课,课后又需进行及时反馈,并准备自己的教学,故备课和作业的调研有的未能进行,有的也只是点到为止,未能进行深入地全面地了解。后续将进行专项调研,尤其是针对作业的调研将把教师互查与家长学生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上周五参与调研的老师都已将听课情况的书面反馈表上交课程部,但因为每个年级的调研还没有最后结束,学科组还未组织调研人员作情况的综合反馈。学科组利用双休日认真学习书面情况记载,并结合前期的过程了解和情况反馈,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初步形成学科调研总结报告。
【调研报告】
一、增强的几个意识
1.在散点品读的基础上,增强了前后勾连,整体把握的意识
(即便是低年级 不同年级用不同的方式来整体入手-回望整体 高年级 前后联系对比思考郦少春《半截蜡烛》)
2.在重内容体悟的基础上,增强关注表达方式的意识
(低年级提示语的不同位置,高年级细节描写)
3.在重语感培养的基础上,增强了知识传授的意识
(提示语,动作,神情)
4.在重文本体悟的基础上,增强了关注各种语文学习习惯、能力、品质培养的意识
(质疑、互动、合作学习、笔记习惯等的培养)
5.在重口头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增强了笔头落实的意识。
(批注、记笔记、语补内容的渗透等 郦少春 邵沪杰 高鸣鸿等)
6.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增强了单元结构化教学的意识。
意识还要转化为习惯和能力
二、普遍的几个问题
1.关于朗读指导
重朗读点评,轻范读引领;重句子朗读,轻片段朗读(停连、整齐、用声、语速);重个别朗读,轻集体朗读
2.关于重心下移
大问题的意识不强,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的时空不大;
重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补充,轻学生的合作学习
3.关于课堂推进
推进节奏慢,教学显得拖沓;
课堂容量少,教学内容不丰实;
环节梯度不明显,课堂推进感不强
节奏把握不恰当,前松后紧或重点不突出;
亟待解决(下阶段调研重点)
三、差异大的几个方面
1.关于教师回应 (教师)
教师能及时回应,但启发提升不够;
教师能发现资源,但转换利用不够;
教师能评价总结,但推进启动不够;
2.关于学生状态(学生)
课堂学习常规(精神面貌、学习的兴趣热情、专注倾听、发言面、)
语文学习常规(记笔记、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互动、同桌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思维的广度深度、表达能力: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朗读能力、质疑能力等)
3、关于研究文化(教研组)
教研氛围浓:自主、相互听课学习已形成习惯(没安排都相互听完了),教学研讨日常化,乐于承担研究任务,初建研讨实践后能跟进重建(黄春梅主动)。
三、后续教学建议及跟进措施
强教师引领: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回应者,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捕捉利用教学资源,渗透评价思维方法,总结提升学习过程,使教师评价激发思维、引领发展、推进教学的价值功能。
强课内作业:设计中融入作业的要求,设计中要安排作业时间,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动笔要求和动笔时间。
教研组:强研讨氛围的营造:
强差异资源的利用:教研组长要善于利于发现和利用好组内差异:关注班级差异,学习常规、互动质量、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教师风格和能力之间的差异,挖掘利用资源,以此来营造教研组的研讨氛围。
强学科视野的敏感:关注其他年级,关注校外的研究方向,一年级教研氛围浓,研究体现日常化;二年级教学中关注基本能力培养:默读、复述、讲故事;好词好句的类积累和引导运用;六年级读写结合的课课落实,一课一练。教研组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研亮点,总结提炼并分享。
一年级10节
亮点:
1.教研氛围浓:自主、相互听课学习已形成习惯(没安排都相互听完了),教学研讨日常化,乐于承担研究任务,初建研讨实践后能跟进重建(黄春梅主动)。
2.准备工作细:除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外,每个老师都辅以多媒体课件、道具进行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目标明: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围绕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知感悟能力,提高对重点词语的品读能力,积极句子的朗读指导。重视语言的积累,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用书面语,说完整,用上学过的好词和比喻句)。
4.常规显成效:(1)倾听。1班10班课堂学习常规最佳,参与度面广,听课效率高。4班7班9班学生整体善于倾听,眼神始终跟着说话的人走,能定定心心听老师讲,领会到位。一4班哪怕一位调皮孩子,也始终听得专注,积极发言。(2)发言。学生发言声音响亮,回答问题训练有素。(3)互动。个别班级都有互动的意识,能用“我想对谁说……”“我要提醒……”来评价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问题:
1.强朗读指导。个人朗读指导,弱集体朗读指导;强句子的朗读指导,弱几句话的朗读指导。
2.强常规训练。继续加强学生学习常规的指导、训练与评价,持之以恒地把专心倾听和积极大声发言的习惯培养起来。
3.强重心下移。教学设计中要强化结构意识,并强化教师每一版块的学习总结提升。活动组织要进一步重心下移,丰富学生的学习参与方式,切实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年级 6节(缺徐洁)
1. 教学设计有创新。第一课时能打破模式化的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能体现结构化的教学。
2. 思维、能力有发展。引导整体把握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结构;重视默读、复述、理解、圈划、好词好句的积累运用、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3. 学生互动有推进。课堂上生生互动已很自如,能主动地相互进行评价、补充、完善,课堂在学生的丰富资源中推进、丰满、生动。
4. 学习状态有差异。1、4、5、6、2、较好,3较弱。
三年级4节(缺李娟 郭筱凯 任美娟)
常规差异大:6班(许倩)学生精神饱满,发言积极,参与面广;4班(李琳珺)学生坐姿不端,好动,椅子声音充斥课堂。
思维差异大:6班学生思维有深度,教师善于捕捉资源组织学生思辨,教学中有机渗透学法指导,每个板块重视小结提升,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4班课堂教学思维含量不够,对学生缺乏挑战性,教学时教师不注意提炼总结方法。
回应差异大:6班教师非常专注地倾听学生发言。4班点评针对性强,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
发言,能及时纠错。能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及时利用。2班(尤心韵)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回应,只是没有提升。
训练有差异:2班教师课堂上能有动笔写话的机会,学生能静心写,深入思。写话体现出了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的核心价值。6班没有书面作业、但能做到对难写字、易写错字进行书空。知识有前后回应。4班缺少动笔的练习。
建议:
1.强日常研讨。针对教师、学生“差异大”的现状,教研组要加强日常研讨,加强相互听评,尤其是开展有针对性地反思学习与重建。
2.强教师引领。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捕捉利用教学资源,渗透评价思维方法,总结提升学习过程,使教师评价具有引领、推进价值。
3.强思维训练。课堂设计要基于学生,更要高于学生,明确提升点,使课堂更富思维含量,让学生学习更具挑战。
4.强动笔练习。
四年级
五年级4节缺陆芳 陈水香
学生整体状况良好:课前准备工作到位;课堂上积极参与,敢于表达,特别是有了较好的记笔记的习惯,倾听发言有质量。
1.个性与共性的融合。集体备课,但呈现的课型丰富:阅读课(说明文和)练习课,习作课。
2.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有情感烘托,又有写法指导。教师自身情感投入,善于引导和点评,能将讨论引向深入。但也有的课在这些方面有欠缺。
3.课内与课外的融合训练有拓展,提升了练习课的效率。
1. 对学生的难点预设充分,体现了练习课的指导性。
2. 方法多样,让练习课不枯燥。
不足:
可以将查字的意思放在预习的时候,这样效率会更高,能将时间节省到后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