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 邵沪杰
发布时间:2012-02-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邵沪杰

一、说教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充满童趣和启迪智慧的文章。课文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邻居家的小男孩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在单元导读课的前提下来实施教学的,但又是三篇文章的第一篇,因此目标的制定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说要承接单元导读课已有的学习基础,“启后”是指在教法、学法上要对后面的文章有一定的启发和引领。基于此考虑,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一种构段方式

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本的构段方式是“故事+启示”。

2.学会一种解词方法

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重点理解“鲜为人知、循规蹈矩、魅力”等词,并由此加深对文本语言的体悟。

3.启迪一种创新思想

由小男孩的故事受到启迪,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三、说教法学法

对应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我在教法学法上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

(一)情趣与理趣结合——了解一种构段方式

其实,学生在已有的语文课学习经历和课外阅读经历中,对于“一则故事+一个启示”的文章并不陌生,只是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结构概念。本单元三篇文章正好都属于这一构段方式。因此在教学时试图通过单元导读课的整体感知和三篇课文的逐步推进,使学生对这一构段方式更为明晰。本篇课文作为推进过程中的第一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来巧妙地与文章结构勾连起来,通过两个大的段落的划分,“故事+启示”的结构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后面两课只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和强化,相信学生的概念会越来越清晰。在单元总结课上,这一构段方式还能提升和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写作方式的指导。

(二)学文与解词交融——学会一种解词方法

本篇文章的品读,可以有很多个切入口。我将目光锁定在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希望通过这把钥匙来打开本文的学习之门。本文的关键词分两种,一种意思浅显易懂,一种意思较为深奥或含义较为深刻。我将意思浅显易懂的先从文章中抽取出来,如“鲜为人知”以及它的反义词“众所周知”,在理解意思后放回文中去,通过它来帮助自己体会人物的心理,并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另一种词意思较为深奥或含义较为深刻,如“循规蹈矩、魅力”,我是引导学生先学文,在讨论、探究到合适的时机,将这些词水到渠成地引出。此时,因为有了相应的铺垫,学生对它们的解释记起来就不再那么生硬和机械。

(三)生活与文本链接——启迪一种创新思想

文章最后一节的启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背后蕴含的思想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在上课伊始的常规积累中,组织学生积累有关创新的名人名言,也是渗透着“这些名人的成功与创新的思维密不可分”这样一个理念。课的结尾引导学生从小男孩身上受到启发,谈谈自己生活中的“创新小事例”。可能学生一时还想不出来,但这种让文本与学生生活链接的形式,对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有效的触动,触发他们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哪怕只是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聚焦主题

1.近阶段我们积累了一些创新名言,背一背。

2.一起走进本单元第一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

(二)讲述内容,感知结构

1.复习一下本课词语:一起读一遍。

2.谁能借助这些词语,说一下课文内容?

3.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一下全文,看看哪几小节写的是事情?哪里写的是作者受到的启发?

(三)品读对话,走进内心

1.通过查字典解词的方法,同学们知道了“鲜”是什么意思?黑板上标注:鲜:少。 整个词就是说这件事——很少有人知道。

2.那同学们能不能想出跟它意思相反的词来?板书:众所周知。 “周”的意思就是——全。

3.文中的哪件事是“鲜为人知”的?

4.对那苹果里有什么是“众所周知”的?

5.课文中的“我”当然也知道这件众所周知的事,邻居家的小男孩却知道了这个鲜为人知的秘密。于是他们有了这样一段对话:(一起读)

“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

“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6.根据这两个人对话时的不同心理,你能在旁白中加上合适的语气词或表情词吗?还要说说你加这个词的理由哦!

小男孩拿着苹果(           )地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神秘、神气、眉飞色舞)

我瞧着他(           )地说: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不以为然、不屑一顾)

小男孩(         )地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

(急切、迫不及待、自信)

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            )地说: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自豪、得意、兴奋)

7.和同桌进行一下对话。——齐读

(四)演示探究,深入理解

1.对于苹果里有什么,为何他俩会有不同的认识呢?(因为切苹果的方法不同)

2.文章有一句话就写出了这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同学们把它划出来。

3.演示:切一切  理解:拦腰

4.读好:PPT: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5.为什么人们一般都不用“拦腰切”这个方法呢?

6.人们按照惯有的方法和思路去做事,这就叫:循规蹈矩

(循:依照  规:圆规  蹈:踩  矩:曲尺)

那小男孩却打破的常规的做法,这应该叫:别出心裁

7.两种不同的切法,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读P27最后一节。

(五)领悟启示,提升认识

1.导读第5节。

2.为什么作者会说这鲜为人知的图案有着很大的“魅力”呢?(很少有人知道、能吸引人、一传十十传百感染了许多人)

3.所以文章最后这样说,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五、说作业设计

“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你看到过或听到过这样的事例吗?或者自己生活中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想一想,写下来。

 

六、说板书

 

苹果里的五角星

 

众所周知              循规蹈矩

鲜为人知              别出心裁

 

魅力——创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