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可见,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达成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在实践中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还多渠道开发校内外资源,来帮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
近几年,我们班主任老师在进行班级主题活动教育价值开发的研究中,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形式,对学生的状态、问题、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每个年级还根据日常实践的大量信息,系统梳理了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问题和成长潜能,并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促进学生成长体验的系列活动。
而我们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发现我们关于学生的研究与课程的许多内容不谋而合,于是,我们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相结合,拓展了学习空间,加强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验,使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使教学的内容走向丰富,也提高了品德课的教育实效性。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不一样》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在研究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一致认为男女生交往指导是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指导与培养的最主要也是最迫切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利用我曾经开展过的“嗨,男孩女孩”主题活动资源,以活动带动课文的学习,以活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学习活动过程如下:
活动一:唇枪舌战
教师提问:你觉得我们班男生好还是女生好?
老师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像炸开的油锅,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口径如出一辙:男孩述说女孩的种种不是,女孩看不惯男孩的种种表现。教师没有评价,甩下一句:口说无凭,眼见为实,咱们比赛场上见高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真实的想法参与下面的活动。
活动二:男女对抗
1. 男队女队各推荐14名“大力士”,举行男女生拔河比赛。
2. 男队女队各推荐12名“小巧手”,举行男女生手工比赛。
3. 教师采访:看了两轮比赛,你们有什么感想?
拔河比赛男生没费多少力气便战胜了女生,男生欢呼,女生不服;手工比赛结果显示出女孩更心灵手巧。这时再让他们谈感想,学生自然明白了:男女之间有性别差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活动三:点击你我
老师公布事先征集的学生心目中男孩/女孩的特点,由学生选出优秀女孩/男孩最应该具备的三个特点,送给对方。男孩的特点(供女孩选):(1)帅;(2)学习好;(3)幽默;(4)能说会道;(5)讲义气;(6)热情;(7)有主见;(8)勇敢坚强;(9)能干;(10)运动健将;(11)其他。女孩的特点(供男孩选):(1)漂亮;(2)活泼;(3)学习好;(4)兴趣广泛;(5)温柔;(6)关心他人;(7)细心、认真;(8)听话、顺从;(9)有主见;(10)热情;(11)其他。
学生们选择的结果是:男孩心中的优秀女孩是一个学习好、关心他人、漂亮与兴趣广泛(并列)的女孩;女孩心中的优秀男孩是一个勇敢坚强、学习好、帅的男孩。孩子们的选择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又反映了时代要求,是积极健康的。虽然男孩女孩因为性别的不同,往往会在外貌、性格、气质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如果想成为一名深受伙伴欢迎的学生,就应当努力克服不足,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活动四:心灵碰撞
讨论: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窗读!同处一个教室的男孩女孩,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相处、交往、合作?
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男女生交往的正确心态和做法,如:交往时要相互接纳、尊重和信任,做到以诚相待;交往时要落落大方,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男生要有绅士风度,重活要抢着干,上车、拿饭盒等让女生优先;女生不能得理不饶人,认为男生理所当然应该让着自己,要体现新一代的淑女风范。男生粗枝大叶想不到的地方,女生要帮忙;男生闹矛盾的时候,女生要想法调解、安慰,做善解人意的女孩子。
活动五:风雨同舟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男女生同时站在一张纸上。“遇上风浪”后,逐步将纸对折,纸越来越小,但要求脚不可超出这张纸,比一比哪一组能稳稳站到最后。
学生很快进入情景,刚开始是想方设法做到一个不能少——大家脱衣、脱鞋,紧紧地抱在一起;后来,大个子男孩抱着、背着小个女孩;再后来,大个男孩主动撤下,虽然其他孩子不忍心他们离开。孩子们的表现,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孩子。
活动六:手舞足蹈
歌舞:《快乐拍手歌》
伴随着《快乐拍手歌》,男女生围成两大圈唱歌跳舞。活动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没有大而空的口号,只有美好的期盼与祝福:男孩、女孩和谐相处,快乐成长!
活动结束后,教师针对具体的活动,结合学生活动前后状态的变化和日常的观察了解,又设计了以下两个后续活动:
1.“男孩女孩携手争冠军”——合作跑比赛;
2.“与舞同行”——学跳集体舞。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来学习《男生女生不一样》,学生不但认识到了男生女生的确不一样,还深刻认识到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才能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并共同成长!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我们在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之前,媒体正进行“限塑”的大讨论。为了让学生对塑料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决定充分开发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体验活动:走进超市,进行关于塑料袋使用习惯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塑料在生活中的作用;开展有关白色污染的知识竞赛,了解塑料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行“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购物袋创意设计和制作(这个环节中还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购物袋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在第三个活动之后,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制作的购物袋拿到学校,于是我们又给学生创设了展示的舞台,在展示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剪掉旧牛仔裤的裤脚,设计了一个耐用的购物袋;有的用旧汗衫缝制,还加上了环保宣传口号;有的改造现有的包装袋;有的用大手帕制作;有的用线绳编织……可谓五彩缤纷,创意无限。
限塑日那天,我们的学生还与翠竹社区携手,上街宣传,向新村居民发放环保购物袋。
就是在这围绕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指导学生为环保做了一件实事,也激发了学生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研究实践证明: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大课堂里学习和探索!
研究实践更证明,课程资源存在于我们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总会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我们在使用现有的资源同时,也要不断发现、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互动性资源,这样,就能达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