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存在的现状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2-02-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课堂教学存在的现状与思考

最近本人有幸到苏北支教,听了几位教师的课,老师进行了交流,在交谈中部分教师反映新课改教学思想、方法与应试考试相背离。其实课改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我们的教师理解、运用的不合理,才造成了部分教师观念上的错误理解。现结合当前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新课改要求,来谈谈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与思考。

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创设具体教学情景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师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感性、饶有兴趣。因此,我们教师都要重视具体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情景。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创设情景,小动物过生日,分蛋糕,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二分之一。新教材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构数学模型、迁移引申,拓展,实际应用。但是,本人在苏北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就生套硬搬必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某教师在一节小学数学研讨课教学中,课的开始就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今天小白兔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小白兔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小白兔头像+例题,再次是小白兔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小白兔头像+总结。课堂上老师只是简单地附着个小白兔的头像,这样能叫创设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小白兔的出现,就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

【反思】我们需要反思一下, “创设情境”是为了什么?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调料吗?我认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1)、情境创设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2、情境创设要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3、情境创设要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情境创设要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果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放弃。创设情境不能只顾场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材实际创设情景。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都迁就学生

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上教师要沿着学生的思维展开设计教学,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些道理教师们都很明白,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了不违背这些道理,常常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啥就干啥。

    【案例】笔者听了一节美术课,该教师在课的开始展示盘子里的几个苹果,对同学们说现在就画这个,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再画。画完后,老师展示学生作业:有的画得像鸡蛋,有的像马铃薯,有的像桃子,有的什么也不像……教师都给予表扬———“画得真好”“有创意”。

【反思】像上述这位教师为了强调教学中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却“淡化出场”,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缺乏必要指导,从而使有些学生对如何画盘子里的苹果不得要领,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又乱画一通,不成样子,最终都没有掌握画图技巧,这样的“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能把自主学习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为之。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不背离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保证,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桌子简单拼凑、走过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课标思想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桌子简单拼凑、走过场的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案例】有些教师在教研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要进行合作学习,老师把班级的桌子重新拼一下,学生来了以后经过教师的安排,围成几人一组坐好,这使我茫然,难道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学生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对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问题都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有效地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课前要训练。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讨论问题要明确。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教师要到学生中参与交流,了解各组讨论情况。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四、用好教材,并不是“孤立”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这话本身没错,可是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和为了整合教材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

   【案例】我们老师在平时上课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教师根本就没有提到教材。

   【反思】上述现象是把过去的“以本为本”一下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为此,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也有一些教师不加分析、思考就急急忙忙地改教材;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凡此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习大大削弱了。我认为,“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凭空来,就用教材做一个媒介,做一个跳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是淡化教材,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

    五、探究性学习不能滥用,接受学习并非过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根据教材联系实际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也容易使人产生是不是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案例】在数学课上有些老师对数学术语和概念教学的设计:老师在小黑板上出示学生讨论的问题,用探究的方法去研究“什么叫自然数”,什么叫“整数” 等,还有“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什么叫“除数、被除数、商”等等。

【反思】探究式是新课改理念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相比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多花更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全部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不需要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学生探讨的问题偏离方向。实际上,像上述这样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这类以听讲、记忆、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习材料,不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最终将各种学习方式整合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并不是是削弱“双基”

当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识地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

   【案例】还有一堂数学公开课教学“质数和合数”,教师从课的导入、新授都围绕什么是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设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花费了大量时间让学生体验、讨论交流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却忽视了质数和合数的基本训练,结果学生在做课堂作业中判断某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上错误很多。

   【反思】这堂课教师不惜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搞表演过了头,而对本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知识等训练却大量减少,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是对新课改的误解。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底线,至少应让学生学会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让学生有判断质数和合数的能力。这些如果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空洞的、虚无的。

    必须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基础知识,更不是反对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知识与技能勘辍7⒄贡匦虢⒃谠档幕≈队牖炯寄苤希≈恫辉担炯寄苡腥毕荩囟ɑ嵊跋烊说姆⒄埂:鍪踊。蚧∧勘晟形词迪郑敲础案弦徊懵ァ钡睦硐刖突峄磺惺导实摹芭菽薄?BR>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参,领会编者意图,根据新课改理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