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位 让课堂精彩无限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居建芬
《语文新课程标准》一书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认为,以学生为本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才会有精彩纷呈。而这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应该体现在每一个教育行为之中,体现在教育结构中。
一、教学预案——大空间、大块状。
原来为了让教师更好地教,教案往往是线形的,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问题,教程细繁,掩盖矛盾,没有作相机诱导、弹性处理的机制。于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就看学生是否能用最快的速度答出教师问出的问题,是不是能在下课铃声响的时候正好结束教学。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备好的教案和设计好的精彩的过渡语等。当达不到预设效果的时候就往往怪罪于学生不配合。因此在“教案”剧中,根本没有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教师被教案束缚了,学生又被教师捆住了,他们最好循着教师预设的路径亦步亦趋。头脑中带着这样的教案走进课堂,课堂怎能充满生机?
由此看来,教案的预设不仅关系着整个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更关注着学生的智慧成长和生命成长。
1、块状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应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教学进程,即进行“块状设计”。
我想起了前不久听的一堂《爱之链》的阅读课。
《爱之链》讲述的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并不要报酬,老妇人延续这份爱心,又去帮助女店主的感人故事。教者的教学设计清晰明了。第一块:导入。这一部分直接而自然,她在引读第1节后问学生: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怎样的场景? 第二块:细读第2-8自然段,哪个场景最能打动你的心?读完后学生交流,老师作相应的指导。第三块:学习9-12自然段,需讨论解决的问题:此时此刻,老妇人为什么要帮助女店主呢?继而深化:你终于明白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对于课题,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第四块:写一写,说一说。写或说一段关于“关爱”的句子。第五块:作业超市:感情朗读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话;像乔依、老夫人那样,试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以上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张弛度,有弹性。尤其是第二块中老师还问到:乔依为什么不要报酬?这一设计具有生成性,避免了“问题自上而下”、“问域窄,答距短“(周一贯语)的现象。教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真正的意义直接告诉学生,但她以学生为本位,对如何展开思维的过程,学生的感悟离教学目标有多远以及如何深化学生的感悟,却已经深思熟虑、了然于胸了。
2、虚拟课堂
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在预设中设想什么样的点发散,在实际教学中确定什么样的点发散,怎样在生成中实现教师的价值引领,及时有效地实现调控。当然,这与教师的学养、教学智慧、对学生的了解都有密切的联系。这时,教者可以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让自己、学生、课程、情境等因素全部调动起来,设想很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当这些情况出现时,自己能够从容不迫地接纳和拥抱,并胸有成竹地将其引向“精彩”。
二、教学实践——重探究,促思维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认识。这告诉我们,从文本的形式层面出发,对语言符号的感知、分析、评价、运用的过程远远比获得文本内容要旨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语言能力,提高语言素养,这正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头戏。如何唤起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呢?我的做法是:活化处于静态中的汉字,使之富有情味。如“亭”字,我先出示亭子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个亭子该怎样用汉字来书写?然后出示“亭”这个字。由于学生刚才猜得八九不离十,大多有成就感,识字的欲望愈加强烈。接着我把“鸟”字和图片放在一起,让学生这两者间的联系。学生说“撇”是嘴巴,“点”是眼睛,“竖折折钩”是身体,“横”是尾巴。趁势我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字和图,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发现这些字很像实物的样子,于是明白了什么是象形字。再如:给“包”加偏旁,出现了“跑、炮、泡、饱、苞、袍”等字。读读“包”,再读读“跑、炮、泡、饱、苞、袍”,你又发现了什么?原来它们读音相近,于是又懂得了什么叫形声字,还会分析形旁和声旁。他们在教室的墙面上找形声字,在名字中找形声字,找了好多好多还不肯罢休。我想起第斯多惠说的一句话:“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于是我体会到,在汉字教学时,要赋予汉字以生命活力,使这些汉字成为有生命的东西,并且还能发生变化,由复杂变为简单,由低级变为高级。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采用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掌握汉字,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才是人文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民主的课堂。
语文课堂还要求学生对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同一个段落、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视角去探究不同的含义。课堂上,要善于思考,善于通过思考发现问题,也就是善于探索求异。
记得
三、反思、重建——思得失,促发展
对于课堂上该追求形式的统一还是内容的丰富?这一直是我思考着的问题。重新解读新课标和“新基础教育”的某些理念,觉得反思是如此的重要。反思什么呢?反思每堂课上,学生学习时迸发思维火花、激情流露的原因,教师要去寻找理论依据,寻找相同类型的课文进行再次设计。反思每堂课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教师要找到差异,利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状态,写好实验日记,留下自己和学生成长的足迹。所以,在反思后还需重新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使自己在同类课文的教学中有长足的进步。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才有追求,才有继续奋斗和努力的目标。站在真实的遗憾上,一味遗憾是徒劳的,只有立足于每天的反思和重建,才能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给予学生更正确的指导。教师每天都给学生一些新的感受,让他们的生活丰富起来,让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