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中“概括能力”培养
朱丽萍
一、对阅读中“概括能力”的理解
首先,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核心要素进行提取、分析、比较、将具体的精髓加以语言组织与抽象归纳的能力。概括是学生阅读的基础,与学生的感悟、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密切相关,没有概括也就难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义,难以形成阅读能力。
其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目标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的目标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5年级是二、三学段的关键转折点,学生的概括能力必须在第二学段“初步把握”的基础上能进行“精准表达”,在“体会感情”的基础上形成“阅读感悟”。
形成概括能力,应该做到:
1.捕捉文章的第一印象,从整体上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内部的段落关系。
3.能简明扼要地对文章某处或多处进行有机联合并表述。
4.对文本的核心价值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判断。
二、掌握情况
1.听写句子。本次听力不像以往的听力题,只是记录性的,听清楚了记录下来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内容,还有就是通过听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提炼与概括,这也是与中年段听短文完成练习的一大区别,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迅速提取主要信息并进行转换和语言组织。如,公益行动的巨大能力在于 。这题中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在概括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能很准确地提炼主要信息,二是不能用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达。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填空束手无措。
(附原文的句段:“衣加衣等于爱,一加一等于不再孤单”,这种简单不过的等式,让人们看到了公益行动的真谛。每个个体心中的爱意或许是单薄的、也难以改变世界,但当这些爱心汇集在一起,像温暖的河流般向着社会底层倾注的时候,却有可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乃至推动社会进步。善用人们的善意,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凝结社会的善意,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唤起巨大的能量。)
2.阅读理解。(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则小故事时,大部分学生能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找到三个故事的内容进行概括,但概括时表现得语言啰嗦导致主旨不明、主次不分;要点缺失(要求是每个故事要说清楚人物的遭遇和得到的帮助两个要点,语言简洁);(2)发挥想象模拟心理老师开到丑女孩写一段话。这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再进行概括性的表达,想象心理老师的开导话语,概括出人性美比外表美更重要。由于文中只有一处表示老师说话的地方(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丝巾。)于是有的学生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想象,表达也就浅显化了,概括就没能体现文本的核心价值。(3)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学生直接概括出了“觉得羞愧”的原因,对“骄矜自喜”原因的概括基本忽略掉了。
三、原因分析:
1.主观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的概括,概括时抓不住关键信息,经常照搬或引用课文中的语句,不加以概括提炼。即使提炼了,也是要么说不准——缺失对文章主流核心价值的认识;要么说不全——缺少对文章全面深刻的认识。
2.客观上:教学中缺少具体的方法性的指导和专项的训练,虽然每堂课都有一些要求的渗透,但都呈散点状,学生得到的也就是零碎性的认识,缺乏方法的引领和系统的归类指导,学生的认识就停留在表面或片面上,容易的就能概括一些,复杂的就显得无从下手。
四、培养策略
1.遵循阅读规律,由浅入深地训练。
概括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必须在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但又不能拔高要求或降低难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较低中年级而言,教材内容丰富,课文情节比较复杂,概括能力的要求也就更具挑战性。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学生概括的思维特点和阅读规律和课标的具体要求进行训练的落实,由浅入深地展开循序渐进的扎实训练。
2.依托教材特点,进行方法的渗透。
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应方法指导,如“填空辅助式”、“段意串联式”、“问题引入式”、“关键词说话式”、“板书提示式”等,就有概括的方法,又有概括的不同梯度,让学生在概括过程中习得语言,在语言提升中形成概括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落到每一位学生的说和写,而不是个别学生能表达即可。
3.集中分类指导,强化方法的运用。
一阶段学习后或综合复习时要进行专项的训练,让学生将原有的散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梳理,发现一些规律,例如,写事的文章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写人写清谁,在哪,干什么等等,引导学生说写改相结合,形成一定的方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