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注重概括能力的培养(金旭峰)
发布时间:2012-01-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注重概括能力的培养

进入中年段,概括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

无论是口头回答还是卷面书写,学生在概括语句都表现出以下问题:

1.说得不准确,即答不到点子上。如是写事的一个段落或篇章,却没能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不够全面。

2.说得不简练,即回答过于啰嗦。用一、两句话该讲明白的,但洛里啰嗦讲了很多,有些同学更是长长把原文抄下来。

针对上述现象,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依据不同文体,把握不同要点

教材内容根据不同文体,可以分为若干种类,如记叙事情的,描写景物的,说明物体的等等,那么这些文章在概括意思的时候方法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文体的文章,我告诉同学们应从不同的要点入手:记叙事情的,应把握“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描写景物的,则是“哪儿怎么样”,说明文则是写出这个物体有什么特点。我想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学生就不至于答得偏掉了。

2.抓住不同能力,注重对比详略

学生的能力是渐进的,所以一开始学生呈现出概括不简略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教师毋庸过于着急。同时学生的能力又是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这也成了教学训练中极佳的资源。同一个内容,同一次训练,可以请不同的学生来说段意,然后一定要让学生进行比较,谁说得更简洁,但又把意思说完整了。省略的是什么?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晰,省略也就是缩句的过程,枝干不能动,但可以把枝叶去掉。这样长期以往,学生的能力会逐步加强。

3.依据文本难易,给予不同帮助

同一个年级,同一册教材,但不同的文本对学生来说依然有着不同的挑战。有的文本条理清晰,事件清楚,学生易于归纳概括。但也有些文本相对来说较为模糊,事件冗长,给学生造成了一定困难。所以这时教师应予以一定的帮助,或给以句式,或提取关键词,降低概括的难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