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关于“读懂题目,提高概括能力”的培养(潘银婷)
发布时间:2012-01-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关于“读懂题目,提高概括能力”的培养

非常感谢这次天宁区的语文期末试卷中的阅读题,让我们5年级的语文老师清醒地认识到了读懂题目,提高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一、对“读懂题目,提高概括能力”的认识

阅读是理解,是吸收。吸收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会分析概括,就读不懂文章,抓不住重点。

一般题目,或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或是文章主要人物,如:《诺贝尔》,或揭示中心思想,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或暗示中心,还需学生提取信息后提炼概括的,如这次阅读题《掌心化雪》。

分析课题,对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掌握情况

1、答题技巧未掌握

2、概括提炼的能力还不够

三、培养策略

提醒我们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就要对课题进行逐字逐词的推敲。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文章的梗概和重点,为深入理解全文找到思考的中心。

2、教学生学会抓住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

课文里常有总起分述或者叙述后再概括的写法,这样的写法体现了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这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抓住总起句、概括句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来教会学生进行分析概括。

3、教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的方法,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讲课时,不论是理解语句、指导分段、概括段意,还是指导归纳中心,都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边读边想,怎样分析概括,特别是有些语句,表面的意思和它实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这就更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等来进行分析。这样做,既有教师的示范引导,又有学生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习惯,阅读课文的分析概括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概括的时候,要注意事物之间或事物各个因素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也就是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事先圈定框框或者定好“标准答案”,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闭塞学生的思路,练习一定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从第七题“结合故事,谈谈你对掌心化雪含义的理解”的失分率来看,我们班学生的看懂题目,提炼中心的概括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反思我平时的教学,提醒自己要把握好三点。

1、遵循由简到难的认知规律,从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做起。我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不断鼓励尽量多的学生张口说,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不同的“毛病”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示范和纠正。相信只要我坚持常常练、课课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模有样。

2、遵循有章可循的规律,教学中,我要注意“蹲下来”,以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姿态,共同探索“怎么样去理解课题、概括一段或一篇文章?”在引领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遵循规律,同时要注意点拨、帮助学生总结概括的技巧。

3、遵循熟能生巧的普遍规律,进行专项拓展训练,注意方式要“活泼”。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单调的训练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训练与班里开展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办墙报、举行小比赛、小评论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