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懂一篇好文章”的能力培养
五(3)
一、对“读懂一篇好文章”的理解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智力活动,是以认读文字信息的方式,通过感觉、知觉、理解、想象来领会和掌握文章内在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
如何去读懂一篇课文呢?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个是“懂”的标准,一个是“懂”的方法。“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达到7个“标准”:
①识字理词,即认识字,理解字词的含义。
②理解句子,特别是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句子。
③认识结构,即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④了解内容,即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认识中心,即弄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⑥体味技法,即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掌握情况
考试不允许对文章本身的阅读花费过多的时间,因此,提高阅读速度,讲究阅读效率又是这个先决条件中的先决条件。阅读速度、阅读效率主要靠平时的训练,但考试时的方法正确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就本次考试阅读短文说一说掌握情况:
1.识字解词。本次选择正确读音的“膝”字出错率相当高。受方言影响,会误读成qi盖。普通话要日常话,而且要说对说准。解词正确率较高,学生能从字面意思和文中意思来回答。理解较全面。但个别学生能理解却无法表达,或者是表达不够精准。
2. 了解内容。卷中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则小故事。失分主要在学生不能区分清是哪三则故事,有部分同学故事概括不够全面,语言罗嗦。
3. 认识中心。对“掌心化雪”的主题学生理解不够细致,不会按词的构成“掌心”与“雪”的含义来分别解释。
三、培养策略
1.学会字词
阅读课文时,遇到读音不能准确把握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将音读准。对不理解的字词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理解。1.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字词。如《师恩难忘》一课中的“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娓娓动听”三个词的意思就可以根据当时的语境来辨别、区分、理解。2.突破关键字解词。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一袭破衣”的“袭”字是关键。3.折字法解词。如《滴水穿石》一课中的“翻山越岭”一词可以将此词拆分再用一句话来概括,从而看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既克服了许多困难。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法地,如找近反义词解词,联系生活实际解词、运用动作解词、以旧推新解词、联系插图解词等方法。
2.学会概括
A填空法
填空法一般适用于篇幅较长或者情节较为曲折的课文。利用填空法可以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有法可循,不会一开始就被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吓倒。例如,《嫦娥奔月》这篇课文,与一般课文相比,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如果让概括能力差薄弱的孩子直接说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且不能表述完整。因此,可以采用填空法,一边默读,一边完成。时间:( ),王冕( )
。这样的填空题既可以梳理课文内容,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
B、提问法
对于一些篇幅不长、内容并不曲折的文章来说,概括主要内容采用提问法简单明了。比如,《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就可以采用提问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谁?和什么斗?怎么斗?通过提问的形式概括主要内容,感觉就轻松多了。
C、归并段意法
对于一些段落大意尤为明显的课文,可以用连接段意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莫高窟》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一目了然,因此,可以采用归并段意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一自然段总体介绍,第二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彩塑,第三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壁画,第四自然段是莫高窟的藏金洞。把这四个自然段的段意简单归并之后,得出了主要内容。利用归并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但条理清晰,而且言简意骇,学生一学就会。
D、寻找重点句
一些文章,其重点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像《滴水穿石的启示》,最后一节是对全文的概括:“”找到重点句后,引导孩子稍加改变,就可以得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定要让孩子在感兴趣、不畏难的基础上,学会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引领孩子慢慢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中心
文章的中心思想,指文章集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在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的时候,要做到“二看”: 一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倡导一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课文的中心思想便可以概括为:干什么事只要向着目标,一个劲儿往前走,就能达到目的。二看人物表现、事件意义、事物特点。也可以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诺贝尔》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来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