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题研究总结
发布时间:2011-12-2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在集团化办学和学校归并入区的新形势下,本学期英语教研组在磨合、协调中逐步适应了新形势,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节律。在市及区教研室、“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校课程部的领导下,英语组在践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进程中,以“十二五”课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为主阵地,持续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积极探索校本学科指导纲要,创新构建校本课程资源网络,传承突破、开放共享,突出常规工作的科学性,强化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注重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努力提升教研水平,促进师生全面、主动发展。在认真落实常规教研的同时,本学期重点围绕以下几项活动开展教研工作。
一、           以赛促学,在各项赛事中成长
本学期我们参加了多项竞赛(省市级“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以及区市级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等)。
暑期,由刘娜佳、宗薇、石亚静三位老师组成的常州小学英语代表队经过两天三夜的奋战,荣获了“江苏省网络教研团队”一等奖,这是继七月初常州市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中李佳维、刘娜佳、宗薇三位老师获一等奖第一名以来的再次凯旋,也是常州市首次正式组队参加“网络教研团队”的丰硕成果。“团结就是力量、态度决定一切、过程就是成长”,为了这次比赛,从7月底开始,英语组就提前结束了假期,投入了备战状态。虽然是三个人的比赛,但全组人都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事,全程参与,没有一句怨言。六个单元,六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从素材的搜集到课件的制作,甚至每一个可斟酌的细节,大家都力求做到最好。因为有了十多年研究实践的扎实积累,无论是理念还是设计,无论是教师的个人素养还是团队的作战能力,都为比赛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一边思考设计一边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成为英语组的工作常态,比赛,成为再次深入研读、清晰认识的学习载体,提升着英语团队的整体素养。
刚从省“网络团队”比赛现场回来,青年教师们马上又投入到了市基本功竞赛中去。在市级基本功比赛中,刘娜佳和石亚静老师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先从局属中分获一、二等奖,接着刘娜佳老师在大市比赛中再次奋力拼搏,并最终荣获二等奖。刚参加完市级比赛,又接到区教师基本功大赛的通知,虽时间短任务重,但年轻人依然以饱满的情绪积极投入,以开放的心态坦然面对,把参赛作为一次展示自我、提高水平、交流学习的良好契机,在比赛中沉着冷静、智慧作答,认真钻研、倾情课堂,最终石亚静老师荣获了二等奖,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表现出了过硬的基本功、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折射出了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卓然独立和越而胜己的精神风貌。
通过参加各项大赛,老师们表示,日常的各级指导让我们有底气,深入研究使我们有勇气,团队合作让我们有士气。最可喜的是,老师们以赛促思、以赛促学,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           精品展示,在对外开放中收获
作为常州“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对外开放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学期精品课开放活动的主题是“听力课课型研究”,与会老师不再局限于“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学校,天宁区的英语教师也一并来参加了研讨活动。这是一个全新的课型,日常研究中大家都很少涉及。本次由石亚静和黄一华老师分别执教了五年级和六年级的一节听力课,他们结合已有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储备,选择了原汁原味的原声听力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石老师教态亲切,听力技巧指导细致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黄老师教学节奏明快,体现了“教结构用结构”的意识,充分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课后我们还向听课老师汇报了英语组在研究“听力课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思考、追求、实践以及最后所形成的认识,然后由两位执教老师从目标设定、过程推进、对听力课的认识和反思重建四方面进行了说课。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卜玉华教授充分肯定了二实小主动承担新课型的勇气和扎实研究、策略转化的能力,同时还从听力培养的重要性、听力材料的选择、目标的制定、课堂的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此次开放,英语组收获了更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基于中小衔接,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长程规划,综合学科基于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进行相关探索和悉心培养,并以听力为抓手纳入了下阶段校本纲要的编撰工作中去。
三、           口语评价,在前测实验中前行
随着市教研室《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研究》的推进,为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能力、丰富关键能力评价维度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市英语教研员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和局小以及戚墅堰东方小学英语组经历了三轮统分结合的研讨活动,分别就英语学科关键能力是什么?口语能力要不要开展日常评价?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如何确定等问题展开了智慧交流,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中、高年段口语测试评价细则》、《口语测试前测方案》、和《A册口语题库》。三所实验学校就各自从确定口语测试的实验教师及班级入手,学习新的口语评价标准,明确班级内学生的口语分组,再通过口头作业、课堂表现、课外拓展等多方面对各学习小组的口语学习进行过程性监控和评价,并在期中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抽样预测。在前期扎实研究的基础上,从各个维度对口语测试的形式、命题设计及过程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估和完善,对形成的几个方案的进行意见征求和实验启动,对前测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讨和完善。在期初的研讨会上,我校王蕾老师就口语测试前测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与会教师围绕口语考试的题型的设定、读本的内容、学生的分组及状态等进行了全方面的探讨和预设。进行前测实验后的研讨会上,王蕾老师又围绕创新和突破两大关键词,重点介绍了本校两个实验班级学生自进行口语评价实验以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发生的变化,并对这次预测的具体流程及如何完善向大家进行了汇报,她指出口语测评改革的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在接下来的后预测时代,三所实验学校的老师将针对研讨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做出基本的口语测试流程并完善口语测试读本,为下学期更好的推进奠定基础。
四、           课程构建,在资源整合中创新
如何全方位地开发、有效地利用英语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是我们英语组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前期,英语组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明确主题,显得丰富有余却条理不足,需要老师们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本学期,我们通过十二五课题“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推进与整合,将研究的过程融入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老师们的所擅所长及所在年段,将相关老师集合在一起,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团队展开系列研究:课前常规积累:根据不同年段的能级要求,渗透学习方法,拓宽视野,提升学习技能,逐步形成校本常规积累读本。课中有效开发:充分解读教材,结合文本丰富、拓展学习资源,按主题把相关内容形成课程资源包,英语组内进行合理分工,为最终创建英语课程资源包系统积累和开发素材。课后拓展延伸:改善英语学习环境,为师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不断激发学习动力,真正学以致用。
因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本学期对资源的整合重构成效初显,老师们按组分年段梳理积累了相关资料,并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生着英语学科课程资源,为后续的资源研究方式、增强教与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等提供了范本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附表:
五、 回顾工作,在总结反思中改进
回顾一学期所做的工作,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没有做到位:
1、校本纲要的二次开发及提升总结问题。前期英语组已经在校长室、课程部的领导下,群策群力,结合研究中相对思考和实践较多的内容(三年级的单词教学、四年级的句型教学、五年级的语篇教学和六年级的语法教学等)对校本学科指导纲要进行了初步的开发。本学期虽进行过集体研讨,对校本纲要有过二次开发,也找到了研究点,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较快较好地形成文稿。学期结束前将形成初稿,下学期着力研讨。
2、弱势群体的帮扶策略完善问题。上学期对此有过追踪跟测,本学期计划对薄弱问题、薄弱学生、薄弱教师等进行长程跟踪,但做得不很到位。下学期将持续关注和不断创生更多行之有效的帮困策略,并在各个年级加以推广。
在今后的工作中,教研组将本着成事成人的宗旨,在继续秉承本教研组特有的研究方式和文化——“研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底盘,并彰显个性,尽力给年轻人创设更多的机会,发挥其更大的潜能,使整个教研组的工作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师生于其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升。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
2011.12.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