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的第一年就阅读了与态律动相关的一些书籍。在自己的音乐课中也作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歌唱教学中,歌曲情境的体会和表现对更好的演唱歌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歌曲能较好的演唱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不难,但是让他们体会情境并用肢体表现出,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唱时,教师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情感,而这些肢体动作对于表达情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愉快的学会歌曲,并尝试创造性的用自己的声音、肢体语言、所学的技能等各种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境。在歌曲《快乐的嚓嚓嚓》教授过程中,先由老师带领孩子们跟着音乐一起学习几个简单的舞步(双手插腰,按节奏左右左提脚,右左右提脚),并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做出相应不同动作(缓慢的地方可以根据乐句双手举起划旋律线,节奏感强的地方脚步需加快),通过律动初步感受完歌曲后,孩子们很容易被歌曲热烈的情绪所吸引。接着进入歌曲的学唱,等孩子们都学会演唱歌曲后,进行歌表演,边唱边跳《快乐的嚓嚓嚓》。之后由教师揭示所学的舞步是由波尔卡舞步变化得来的,欣赏一段波尔卡舞蹈视频并介绍其舞步的特点(舞步很小,通常都是半步半步跳的),让学生在原先舞步的基础上,加大一定的难度学跳波尔卡典型舞步,并运用在欣赏曲目《微笑波尔卡》中,将音乐与舞蹈结合。
在教授歌曲《跳柴歌》时,教师出示一幅黎族人民跳竹竿的图片并介绍:在黎族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黎族人就会跳起竹竿舞来庆祝,在海南,竹竿就被称为柴,而跳竹竿就是跳柴,跳柴是海南的一种民间游戏。为这个游戏黎族人们还创编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跳柴歌》。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在对歌曲情绪处理时,教师提问:“怎样使歌曲情绪更加欢快?”学生会说到加声势,还可以和着节奏拍一拍:凳 凳 腿 腿 (为拿竹竿的动作“开开合合”作铺垫),还可以加动作:(脚)点前 点后 跳 跳 并(为跳竹竿的动作铺垫)。在学生分组演唱并加入动作后,欣赏一段黎族人现场跳柴的视频,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跳竹竿。对于从未接触过跳竹竿的孩子,如果能在课堂上试一试,跳一跳,他们一定非常积极、兴奋。歌曲的旋律也会在一遍遍的学跳过程中被熟记掌握。歌表演的运用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并通过肢体表现出歌唱、跳柴时的快乐情境。根
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好动、表现较强,单纯的学唱歌曲会让他们觉得无趣,如果教师提供孩子一些体会情境、表现情境的机会,就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歌曲学唱,在肢体律动中获得对歌曲更深地理解,有利于提高歌唱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