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有幸观看了3名优秀青年教师对《一棵树》的倾情演绎,风格迥异、个性突出。我想就她们的课堂所呈现出的不同之处谈谈我的收获:
1号老师,脉络非常清晰,从教师的板书设计上就看得出。尤其值得学习的是,她将第一小节,也就是文章的总起句抄写下来,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是由桃树开始,而不是梨树等别的树呢?”接下来的统观全文、分段、归纳段意的环节设计非常清晰,本课时她的教学目标就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从这一点看,整体感很强。
2号老师,精度细讲,重点突出,韵味十足,情感丰厚。从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导入开始,不论是长难句的发掘,关键词的把握,还是最后对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度提升,都能看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在教学过程中了着实投入了感情。更让我有感触的是,在李老师的课堂中我体会到了教师的提示语和评价语的作用。在放声读文章的阶段,有的孩子已经读完,有的孩子进度慢,李老师说“没有读完不着急,我们尊重大家一定要把一遍读完,读好的同学可以试着读读第二遍”,这样一来一方面课堂不会出现只有个别同学读书大多人无事可做的画面,一方面巧妙地拉齐课堂进度也尊重了后进学生,人性化的设计其实正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譬如,在精读第二小节的过程中让大家动笔圈划自己印象最深的词句,此时老师提示“能画一个词,就不划一句话”,这让孩子受到了启发,学会捕捉关键词。
3号老师,理性稳重,干脆利落,深入浅出,呈现出的课堂果然井然有序。与前两位老师不同的是,这位老师几乎没有打情感牌,开门见山的导入便让人抖擞起来,她的理性带动了整个课堂的精神面貌。教学环节非常清晰,过程推进也完全没有拖沓和重复,实在难得。她对文本的提升点是提出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一方面是自己解读透彻,另一方面也是专业素质过硬,这一点同样值得我去学习。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同样的《一棵树》,三种不同的教法,都让我受益匪浅。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平时课堂中呈现出了太多的环节重复,都是在做无用功,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没有达到效果,十分可惜;在提示语和评价语的部分我着实很欠缺,这才导致课堂干巴巴,推进很无力,接下来还是要多听多搜集,不断补充语库,丰富课堂。理性的魅力是我一直想要追寻的,怎么样能把丰厚的感情融入理性教学之中,让课堂中,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有用,才能称之为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