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段音乐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意境之美 融合之美 渗透之美——二年级音乐欣赏研讨课《匈牙利舞曲》听课反思
发布时间:2011-11-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潘亚清

 

一、素材选择 大胆新颖
音乐组能在前期研究“通俗”“民歌”课型的基础上,继续挖掘欣赏课型的研究,这本身就反映了音乐组课题研究前沿后续的理念,而本次以“古典音乐”的欣赏为抓手,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因为古典音乐的欣赏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这是因为古典音乐的赏析元素纷繁复杂,旋律的变奏、乐器的表现……,更难的还在于一般古典音乐都源自欧美,因此音乐文化的差异,更会导致我们中国学生深层次欣赏的困难。
当然有差异就有资源,古典音乐又的确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音乐的素材极其丰富,而且其包含的人文资源更为丰富,就音乐育人价值方面更有挖掘不完的元素。因此选用本课型为研究,对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理解、表现、评价以及了解音乐文化、音乐气质是极有好处的。
而今天这堂课让我们通过师生的表现,几乎毋庸置疑地觉得,古典音乐欣赏课的确研究的空间很大,对师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极有价值。
二、组织活动 趣味有效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已经有了低年级古典音乐欣赏课的初步模式:
1.教学以活动贯穿,创设了意境之美
本节课的教学以活动贯穿全课:
听赏:让学生初步感知乐曲的情绪,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情绪的初步认知。
律动:让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初步感知通过动作,表现出乐曲的情绪、节奏,对乐曲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唱:这个环节,个人认为也是本课的亮点之一,本环节让热闹跌宕的低年级音乐课堂,有了沉静深入的环节。选一段旋律相对容易的片段,让学生填词唱古典,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舞曲的认识,也为学生理解舞曲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至于学完一堂课,只记得几个表演,而对《匈牙利舞曲》一句也哼不出。这也是个人认为低年级欣赏课需要达到的一些目标。
情境表演:本课最大的创新,就是把古典音乐渗透到学生的表演中,让学生把对古典音乐的情理解融于情景表演中,这样的活动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兴趣的。也可以很好地体现低年级儿童对古典音乐初步认识的目标,即节律与情绪的认识。
模拟演奏:这一环节再次让课堂呈现出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精美。这也是本课的结尾部分,从达成教学目标分析,这一环节从分到合、从局部到整体来欣赏《匈牙利舞曲五号》作品;从教学策略来说,是让“玩”得即将疲倦的孩子休息沉静的方法。孩子们在交响乐版本的《匈牙利舞曲》里安静下来、调匀呼吸,再次感受节律、情绪。而教师此时对“交响乐”的渗透的教学也收到了最大的效益。孩子们对听音乐会的要求、对乐器的初步认识,在模拟欣赏和模拟演奏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层次的感悟。
 
 
2.问题贯穿活动,展现了融合之美
本课成功除设计上有独特的思路、有效的策略外,还有一大成功,就是师生的互动也获得了最大的效益。这样多元的师生互动,让课堂展现出融合之美。而达成这一效果的主要来自教师有机的问题情境。
可能大家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少关注音乐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很多人以为音乐课不就是听听、唱唱、跳跳吗?其实 稍加思索我们就会发现,人的一切自主的行为都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而这样的欣赏课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由此,我们再来看看本课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开始的常规积累《莎莎》,既是一个趣味游戏又是一个思维动作灵敏的训练;导入让学生听乐曲的情绪,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接着让学生用动作去表现律动,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尤其在,对节律图的分析的环节,教师通过讲解、设问、反问等有机的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表象的图解对抽象音乐的有更好的理解。至于后面的故事情境设计、表演又是对低年级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此,这样的音乐课让孩子们听觉、视觉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同步地加以培养,最终,达到了思维与听赏的有效结合,孩子们是带着大脑去享受一场趣味的音乐课,而并不是玩了一节热闹的音乐活动课。
 
3.效果评价多元,体现了渗透之美
如同烹制一道佳肴,有了好的食材,适当的火候,还需要独到的调味。本课教师的适时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调味品,让学生知道如何听?如何赏?如何做?如何演?他让孩子么快乐的参与、安静的听赏、创新的表演、全情的演奏。
如:怎样让孩子如何发出好的声音,教师会说:把你们的脖子向上扬起,很神气的样子。简短的表述即讲了发声的姿势,又很好地鼓励孩子神气的精神状态,如:请跳舞环节,教师要求:小朋友们要像小绅士小淑女那样,来表演这段歌曲。用这样的方法来评价孩子的表演,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有意注意。促进他们对自己表演质量的要求,同时渗透礼仪的教育。最后 模拟演奏的环节,通过让孩子说说如何欣赏音乐会,也同样让孩子先有评价意识,再有自我礼节的约束、养成……
因此,纵观本课的效果评价而言,教师除了用了直接性的表扬、赞美,还有很多很艺术的评价语言、情境鼓励。让听课老师不仅欣赏了师生的互动,也欣赏了到了教学的艺术。
 
三、其它思考:
1.对好课的思考:
这节音乐课的确给了我们美的享受,选材的美、设计的美、组织的美、评价的美、教师的美、学生的美……。推而广之,我们要想上好一堂课,无非也要去考虑选材、设计、教与学层次,教师特点、学生特点、甚至教学工具的使用等等问题。这些要素只有有机融合和有机渗透,才能上出一节具有特点的精美课。
2.关于课型研究
这节课是音乐组对“欣赏古典音乐课型”初步的研讨课,虽然上得很成功,但这种模式是不是一定科学合理,我们还可以尝试,比如,按有些老师提出的,给更多时空孩子欣赏感悟,教师在了解学生不同的理解与认识后,再去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再如:如何在古典音乐的欣赏课里融入古典音乐的文化,也是值得讨论的,我们可以通过一首作品,去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的音乐特点乃至到本国的文化,也可以通过一首曲子,去欣赏这个曲子的作者一系列的作品,来了解一位音乐家……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而到术科各学科的课型研究。在课型研究的起始阶段,我们不要被某种课堂模式的失败与成功弄晕,应该对学科育人价值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对课型本身作深刻的认识、理解,如“古典音乐的欣赏”要素要有哪些?然后挖掘教材纵向的联系、制定出阶段培养目标,按学生的年段加以目标分解;接着再一起去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低年段的古典音乐欣赏课,我们要给他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打下哪些后续学习的基础等等。同时,我们还要在课型研究的效果评价、建立怎样系统的、系列的教学资源库方面作系统的研究。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