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进度的架构与实施策略>>心得反思>>文章内容
对汤莉跳高课的评课建议
发布时间:2011-11-1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钱亢

       本课是汤莉老师根据胡伯明跳高课的设计试上的四年级跳高课,我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课堂组织形式三个方面谈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李老师指正。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由于本课采用的是胡伯明参加常州市小学同题异构课的教案,而当时胡伯明上的是五年级“完整的跳高动作,越过一定高度”,那节课采用“出现典型问题——利用器材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通过纠正4个典型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跳高技术。胡伯明的课是基于学生初步掌握了跳高动作,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提高跳高技术。而汤老师的课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几乎都不会跳高。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显得不适合四年级学生。对于初学者,应该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知道正确的跳高动作,能大致做出助跑几步跳过一定的高度的动作。重点放在两腿依次摆动过杆比较合理。
    二、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课通过使用半球、垫子作为辅助手段解决三个问题:两腿不会依次摆动;重心太低,不向上跳;起跳无力。具体操作为:(1)两个学生拉好小垫子,一人助跑三步跳起,两腿依次踢到垫子;(2)学生头顶半球,助跑三步跳起,试图通过头顶球来引导学生向上跳,重心抬起;(3)助跑几步,用力踏到半球上,引导学生使劲踏跳。但是这三个环节都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当学生助跑后踢垫子时,很多学生失去平衡摔跤;头顶球时学生注意力并不在向上跳起上,况且即使头顶出球,并不能说明重心就抬高了;助跑后踏球环节很多学生没有踩准球,或者双脚踩球,引导“用力起跳”效果不明显。因此,本人和其他成员认为本课不适合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器材的使用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于组织方法的运用
本课使用六边形场地,基本成为一个圆形场地。圆形场地的优势在于场地利用率高,便于教师管理,而不利之处是教师的示范需要经常换方向,学生之间也不利于直观的比较,在练习的时候还要注意安全,不要同时往圆心助跑跳跃。
本人的建议:
1、器材的使用
我建议就是使用小垫子一种器材,不需要跳高架和皮筋。四年级学生开始接触跳高动作,只要能助跑35步,能起跳后两腿依次摆动,跳过较低的高度即可。两腿依次摆动是跨越式跳高的标志性动作,所以重点应该是学习两腿依次摆动。助跑和起跳动作的衔接是所有跳跃类运动的难点,在本课中应稍许体现一下。具体操作如下:
1)热身运动:人手一张小垫子,设计踏步操,引入“云中漫步”动作,在垫子上练习从脚后跟过渡到前脚掌的滚动式起跳慢动作。
2)辅助练习:把垫子竖起来,原地摆腿过垫——上一步摆腿过垫;一人平举垫子,另一人原地摆腿踢垫子,根据声音判断“依次”与“快速”;一人斜上举垫子,另一人助跑后用手触垫子的顶端,引导高高跳起。
3)主教材:助跑三步,越过垫子。第一步跳自己的垫子,然后两张垫子并排放置,两人一组,一人跳,另一人观察和纠错,第三步四人一组,把两张垫子叠加成一个新的高度的,两组垫子并列摆放,越过更高的高度,从而激励学生“用力起跳”。
4)拓展练习:“8”字形跳垫赛。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人的垫子竖起来前后摆放成一排,学生一路纵队,发令后依次助跑跳过垫子。(类似穿摇跳绳的组织形式),看在2分钟内,各个小组一共跳多少个。
5)放松:坐在垫子上拉伸运动。
2、组织形式:
没有跳高架的束缚,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散点为主,集中为辅,课堂会更大气。但要注意练习的安全,学生之间的间隔和跳跃方向要确保不碰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