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段音乐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理论链接>>文章内容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1-10-0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高君
  
  在教学研究实践中,达尔克罗兹发现人的身体就是一件最好的“乐器”。要接受音乐训练,第一个要训练的“乐器”便是人的身体,这是一切艺术的源头和基础。   
    他首先给自己提出几个要解答的疑问: 
    1)音乐的源头在哪里?——人类的情绪。人类的情绪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创造,才被转释成音乐。因此,音乐的源头在这里,音乐教育就应该从这里开始。   
    2)人类从何处感觉到情绪?——身体的部位。例如,人在激怒时,眼睛发红、四肢颤抖、双眉横立、牙关紧闭、语气强劲、情绪亢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身体挺起。因此,音乐训练首先应该训练人体,单纯学习音乐而不结合身体运动是不全面的。   
    3)人体如何感觉自己的情绪?——情绪体现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的运动中。紧张时,人的肌肉收缩;愉悦时,人的肌肉放松。因此,首先要培养身体的松弛与自然,使身体的肌肉轻松、迅速地执行大脑的指令。   
    4)如何将内心感觉表现于外在世界?——自由的情感释放。丢掉一切束缚,自然、自由地运动,甚至赤裸双脚、身着袍服倾听音乐,自由自在地通过身体动作释放内心感情。因此,音乐训练必须与人体律动相结合,用律动的手段把内心的音乐感觉诱发出来。  
    5)人体如何将情绪变成音乐?——一系列运动方式。具体包括:人体运动、声音运动、创作行为、演奏行为、触觉行为、听觉行为以及视觉行为。
    从这里入手,他找到了一个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的综合呈现方式——体态律动。他的基本观点是音乐的一切基本要素都源自人体的自然状态,因此,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必须从人体的自然状态中寻找答案。实践证明,只有贴近人体、贴近人生存的自然状态的音乐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毫无疑义,音乐教学应该立足于听与听觉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听”本身具有极大的空间与不同的层面,“听”,与“听见”、“听进”、“听懂”,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和程度上的差异。以往的音乐教学虽然注重了听的形式,但忽视了听的本质;注重了听的内容,但忽视了听的手段与方法;注重了听的表面过程,但忽视了听后的反馈与评价。在这一点上,达尔克罗兹为我们找到了非常有价值的答案。   
    他认为,音乐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是节奏,音乐与人的身体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也是节奏。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而节奏的感觉又完全依赖于运动。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儿童喜爱的音乐与运动结合的学习形式,把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将音乐表现中音响的力度、速度、音色的对比变化等要素,与儿童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融合在一起,培养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他的教育哲学是唤醒人的天生本能,通过节奏训练促进身心的和谐,增强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感受力与表现力,使感情更加细腻,更加敏锐,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各方面的进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