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实践研讨>>文章内容
近大远小
发布时间:2011-09-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11课:近大远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接观察比较以及回忆往日的生活经验,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从而理解“透视”的规律。
2.鼓励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远小”这一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欣赏评价美术作品。
、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近大远小”这一现象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孩子稍稍留神就可以随口说出眼前出现的各种近大远小的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寻找“近大远小”的现象入手,让学生们在自身的生活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得到感性经验,在次基础上再来获得“透视”现象。
2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关注生活,生活中一些“近大远小”的现象他们也看见过, 通过本节课学习,对“近大远小”现象能有新的认识,能用绘画语言表现一个空间。
三、教具准备
1.教师:范图、   
 2.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放式导入
 
欣赏一组摄影图片,说说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
 
学生观看图片找出特点
 
 
感受图片上的近大远小
一、欣赏
感受
1.欣赏近大远小的图片,感受近大远小
2.欣赏影像资料,感受近大远小
 
学生欣赏
通过欣赏,激发学生思维和联想
二、观察思考
 
1.实地观察校园的大路和建筑,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们发现了什么?
2.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一样大的物体,近处看起来大,远处看起来小。一样宽的物体,近处看起来宽,远处看起来窄。一样大小的风筝,在地面的看上去很大,飞到空中的就变得很小了。
 
学生观察对比
 
 
通过实地观察思考,学生比较近处和远处景物的不同,归纳出透视规律
三、欣赏分析
1.近处的景物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景物又可以看到是呢?
2.近处的景物颜色怎么样?远处的景物颜色是奥怎么样的?
3.分析归纳:近处的景物大而且清楚,颜色鲜艳,细节清楚。远处的景物小,模糊,概括。
4.教师小结,外界的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现象,其实外界物体的尺寸逼供内没有发生变化。近大远小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就是透视现象。
 
 
学生再次进行欣赏
 
通过再次欣赏分析,引导学生逐渐清晰近大远小,理解美术语言透视现象。
四、创作
创作一幅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
学生创作
 
总结
延伸
希望同学们多多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用学过的知识,发现美,创造美。
 
作业
设计
根据提供的素材或自己的观察,选择感兴趣的命题进行创作。合理构图,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及其它景物,让画面变得更美。
 
反思重建
根据前几年的教学经验,我知道看到的现象学生不一定会真实地表现出来,我也知道我若针对小学具的画法进行了演示,学生能画出来,但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依然会再度画不出来,所以叫学生自己去表现、大胆的去表现.......结果,他们说的虽好,画的虽认真,但依然困在平面的圈子里,大部分学生没有拉开远近人的大小比例、不敢把道路宽窄的变化明确的表现出来。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学生们针对怎样表现透视想象互相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且有个别学生还是画出来了,效果蛮好。有的学生画面是部分内容立体、部分内容平面。通过这节课,我再次深深感觉到,研究需要是时间,表现需要时间,需要一块比较整的时间,一气呵成才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