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更不是脱离音响的理论和规则地传授,它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体态律动是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它是儿童在听音乐的同时,辅助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也就是说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形成动作,并将音乐表现中的力度、速度、音色对比、变化等要素与孩子们运动结合,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唤醒儿童音乐学习意识,丰富音乐感知。
达尔克洛兹认为体态律动教学能“唤醒孩子天生的本能,培养其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和谐,使感情更细腻敏锐,使孩子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成长”。肌体对音乐节奏反应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人对音乐感受的深度,体态律动让音乐回到了它的本源,让学生全身心感受音乐,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具体工作安排:
⑴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
姓名
|
职称
|
课题职务
|
主要分工
|
担任教学任务
|
高君
|
小学一级
|
组长
|
负责计划、实施、总结
|
二、三年级音乐
|
丛 雪
|
小学一级
|
组员
|
方案设计、研究课
|
一年级音乐
|
朱 莹
|
小学一级
|
组员
|
统计分析、研究课
|
三、四年级音乐
|
蒋冬霞
|
中学高级
|
组员
|
资料收集、研究课
|
六年级音乐
|
李 静
|
|
组员
|
资料上传、研究课
|
三、五年级音乐
|
⑵查找资料,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开展理论学习,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