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现代传媒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方案计划>>文章内容
可行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1-09-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陆芳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十一五”国家级电教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已结题,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已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并在其环境下进行智慧地教、学活动中双赢,提高生命活动的价值,获得共同发展。“十五”省级课题《给师生足够的时空去选择和创新》已高质量的通过鉴定结题,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了充分的焕发;为期十年的《“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在全国五十几所实验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一所“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之一。这几项课题研究为学校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本课题设计之前,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构想和研究提供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的文献资料有:1.《“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 叶澜 2.《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 叶澜 3.《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叶澜 4.《“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何克抗 李克东 谢幼如 王本中 5.《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薛辉 蒋丽清 6.《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祝智庭 7.《“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吴玉如 8.《“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吴亚萍 9.《“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李晓文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分管教育教学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成员、各教研组信息技术骨干组成,平均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且覆盖各学科、各年段的理论和教学研究。他们都曾参加了十五以来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科研能力,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有江苏省特级教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一名,其余均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一些教师曾参加过教辅用书、教学配套课件的编写、制作工作,他们有几十篇论文获省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这些老师作为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我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优秀教科研基地,在硬件上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软件上初步建立了校园资源库,围绕各学科教学制作和积累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课件。具备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形成了“校本研训一体化”模式,定期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切实有效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了各层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作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享有以叶澜为首的华师大专家组定期来校,面对面指导和研讨的优势。
围绕本课题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图书馆定期为教师购置最新的教科研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书籍,有各种期刊40余种,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与课题相关的文章,将分类整理形成了文献资料库,进行了研究。我们专门设立了电教课题专题网页,并设置专人维护和更新,不断上传文章和成果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基于课题研究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研究法等多种适合课题内容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副校长亲自参与本课题,对本课题项目经理的研究工作进行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管理和协调并加以工作考核,无论从研究资料的添购、研究设备的购置、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以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