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方案计划>>文章内容
课题开题论证书
发布时间:2011-06-2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郭玉琴
附件3: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开题论证书
 
 
 
                               
 
            品德与社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
 
           郭玉琴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2011.06.16         
        
           2014.04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1月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2011年6月16日,学校对市十二五备案的12个课题举行了集体开题活动,王冬娟、叶伟锋、朱丽萍三位校长和课程部、学生部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活动。
活动采用统分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是分学科进行论证,一是各课题组长陈述,对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准备研究什么、将要怎样开展研究进行了具体阐述;二是学科部长对课题方案进行指导论证。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学习交流,由“十一五”优秀子课题组长代表蒋冬霞、潘慧黎进行经验介绍,把自己作为一名课题责任人如何统筹安排,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持续推进的经验和体验进行了分享,这一交流使许多第一次承担课题研究的老师有了初步的感悟,也为后续研究的扎实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王校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希望每位老师都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融入日常实践中,用科学的研究、整体的策划、扎实的推进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题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
选题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目前,大多数老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但是,我认为,要实现品德课程真正回归生活,课后拓展体验教育活动是一条更有效的途径,它能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到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是能综合提升学生素养的活动。
研究目标:
在课后拓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责任心强的人格品质;丰富课程内涵,使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推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品德课程课后拓展的丰富经验;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综合课外资源的能力。
研究内容:
从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理论研究、文献研究、策略研究等方面入手,通过联系生活、小课题研究、系列活动等途径,重点围绕“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等反面开展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
创新之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创新之处:结合学校的而研究实际,结合各品德老师的研究特长,以各年级的课后拓展案例研究入手,突出课后拓展策略及有效性的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
理论意义: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孩子。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发展孩子,让孩子在更丰富的课后拓展的资源中走近生活。
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将积累大量课后拓展的案例,为品德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成果。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6月)
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论证、申报工作;课题组成员分工并确定研究方向,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研究思路和方法:用文献收集、调查研究的方法,了解研究现状,回顾自身在品德课程课后拓展方面研究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正确归因,形成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9月)
研究内容:结合计划从联系生活、小课题研究、系列活动等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
研究主题一:“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两种课型课外拓展策略研究(2011.09-2012.02
研究主题二:“我在成长”、“走近世界” 两种课型课外拓展策略研究(2012.04-2013.01
研究主题三:“我的家乡(社区)”、“我与家庭” 两种课型课外拓展策略研究(2013.01-2013.09
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研究目标的引领下,用行动研究法开展案例式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4月)
研究内容:课题成果总结;课题成果展示推广。
研究思路和方法:经验总结对于课题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提升阶段,通过梳理、集结成文、展示推广,辐射研究经验,为理论推广提供成功范例,品德课程建设发展提供新经验。
研究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高质量完成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十一五课题《促进队员成长体验系列活动的研究》、十五课题《我能行——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队员的勇敢精神》研究,还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负责人主编的《新晨会》系列活动设计丛书;参与“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成型性、扎根性研究子课题、十一五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等课题研究。少先队体验教育成果曾在“全国少先队德育工作‘暨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现场推进活动”中展示,得到原团中央赵勇书记等二百五十余名少先队工作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晓兰也曾到学校调研了“新竹服务公司”的活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负责和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中,组长是常州市品德学科特技教师后备人才,成员有多位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有名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素养和能力。
常州二实小长期得到上海华师大叶澜、李晓文、李家成等教授的指导,日常还有常州教研室老师的指导,科研资料和科研方法上将有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品德老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研究奠基,我们将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不但定期举行校本教研,把专家请进来,做讲座,带着品德老师一起思辨,一起创新,实现智慧的分享与碰撞。
 
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报评审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