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姓名
|
雍晓燕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74年 6 月
|
||||||||||
行政职务
|
|
专业技术职称
|
中学一级
|
研究
专长
|
小学美术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联系电话
|
13685254758
|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邮政编码
|
213026
|
||||||||||||||
电子信箱
|
Yongxiaoyan74@{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雍晓燕
|
中一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教学研究
|
负责人
|
|||||||||||||
缪勤丹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小学美术
教学研究
|
参与
|
|||||||||||||
朱茜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小学美术
教学研究
|
参与
|
|||||||||||||
徐玥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小学美术
教学研究
|
参与
|
|||||||||||||
张灿
|
小一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小学美术
教学研究
|
参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国家级
|
《“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
|
2004年9月
|
参与
|
已结题
|
|||||||||||||
省级
|
《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2006年12月
|
参与
|
已结题
|
|||||||||||||
校级
|
《关于美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引发和利用的研究》
|
2006年12月
|
具体负责人
|
已结题
|
|||||||||||||
|
|
|
|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论文《走进想象空间,创设科幻世界》---科幻画教学之体会
|
《中国校外教育》
|
2010.7
|
|||||||||||||||
论文《激趣 思考 创作》---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型教学的思考
|
《小学教学参考》
|
2010.12
|
|||||||||||||||
论文《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营造和谐积极的美术课堂》
|
《考试周刊》
|
2009.4
|
|||||||||||||||
论文《重建低年级美术评价活动方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
《小学时代教师专刊》
|
2010.09
|
|||||||||||||||
论文《我心中的老师》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中小学电教》
|
2009.1
|
|||||||||||||||
论文《让美术课堂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
《吉林教育》
|
2009.5
|
|||||||||||||||
|
|
|
|||||||||||||||
|
|
|
|||||||||||||||
|
|
|
|||||||||||||||
|
|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7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可附页)
一、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设计.应用”教学领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使用的美术教材中,每一年段的学习都包含”设计.应用”的教学内容,如:美丽的盘子、相同图样排排队、卡通设计、纹样设计、招贴画设计、书籍的装帧设计等内容。这一领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主要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方法,围绕一定的目标和用途来进行设计制作,并且运用、装饰、美化于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特别是对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来说,“设计.应用 “领域教学应该是他们特别乐于参与的一项美术活动,也是孩子们将学习和生活相联系,表达情感、发挥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但是,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
1.固有的教学方式,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束缚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美术课有“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四个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该有相应不同的教学策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作业,成为美术教师一种固有而通用的教学方式适用在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中。原本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和动手探究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变成了依葫芦画瓢式枯燥、单调的内容。这种固化的教学方式,一味追求课堂的结果,不敢轻易放手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只会照着老师的演示制作,抑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2.教学脱离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品缺乏生命活力。
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自己收集图片,并围绕图片讲解知识、分析技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去生活中自主观察、发现,自主参、调查设计的过程。学生脱离生活实际,缺少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为作业而作业,没有自己主观设计作业的愿望,使得很多作业出来虽然工整漂亮但缺少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美术“应用设计”领域教学的宗旨。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有效的教学?如何从整体上规划和作出每个年段相关“应用设计”内容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引导学生从书本走进生活,学习联系实际,将学服务于生活?鉴于此,我们提出《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
二、研究目标
1.研究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如何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相联系,以 “物以致用”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开展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依据学生不同年段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确立不同年段“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目标。并形成有效的 “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3.使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现状、资源和目标分析。
2.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3.小学不同年段”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
四、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创新之处:教师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有效架构,将课堂教学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的经历。灵活运用学生生活中的“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感兴趣的参与设计,并将设计的作业应用到生活中去。而不是囿于书本,教师为教学而教学,学生为作业而作业。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
1.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方法,调查、了解学生对“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理解和教学资源、现状、目标的分析和把握,为课题深入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2.行动研究法:围绕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问题分析,制定研究计划,采取研究措施,验证和反思。
3.案例研究法: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的典型案例,研究体现的教学策略与以往相比有哪些改进,并及时反思重建,提炼总结。
4.经验总结法: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和教学论文等形式总结实践经验,展示实践成果。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1.立项准备阶段(2011年4月—7月)
(1)成立课题组并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初步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积极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2)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形成第一阶段研究计划。
2.实施推进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
(1)梳理小学美术各年段”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内容安排特点,分析教材和生活的联系。
(2)围绕”设计.应用”领域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实践,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3)认真做好过程性资料收集与整理,课题组成员形成研究意识,在实践中不段反思积累,形成精品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3.总结反思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
做好研究成果系列化工作包括专题论文撰写和资源库的完善。
七、本课题研究基础
从美术组每一次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评优课课题的选择,我们无意间发现了”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选中的特别多,如“相同图样排排队”“快乐卡通”“鸟的纹样”“画汗衫”“书的封面设计”等,美术老师都发现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尝试做过很多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研究,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改进,作业形式的变化等,但只是点状的思考和呈现,缺乏对这一内容的整体构建和整体规划,不能持续深入的研究。
本课题的确立,为我们深入的开展”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使我们将日常教学中的点状思考和实践相联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已形成的教学论文:[《激趣 思考 创作》---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型教学的思考]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
|
四、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