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 题 类 别
学 科 分 类 品德与社会
课 题 名 称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郭玉琴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1.04.28
拟 结 题 时 间 2014.04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1年1月制
填 表 说 明
1、申报人不需填写“编号”和“课题类别”。
2、本表用计算机打印或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一式四份。
3、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4、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常州市劳动西路19号
邮政编码:213001
联系电话:86696829
电子邮件:jyslly @{域名已经过期}
网 址: http://www.czedu.gov.cn/knowledge/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郭玉琴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70年05月
|
||||||||||
行政职务
|
学生部部长
|
专业技术职称
|
小中高
|
研究
专长
|
品德与社会
学生工作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联系电话
|
13861247398
|
||||||||||||||
通讯地址
|
常州市翠竹新村11号
|
邮政编码
|
213017
|
||||||||||||||
电子信箱
|
903024377@{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郭玉琴
|
中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理论研究
|
|||||||||||||
王小娟
|
小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文献研究
|
|||||||||||||
许 倩
|
中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文献研究
|
|||||||||||||
潘银婷
|
中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研究
|
|||||||||||||
陆 芳
|
小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研究
|
|||||||||||||
邵沪杰
|
小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研究
|
|||||||||||||
毛如静
|
小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生活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研究
|
|||||||||||||
黄春梅
|
小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生活
|
《品德与生活》课后拓展策略研究
|
|||||||||||||
陈水香
|
小一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评价研究
|
|||||||||||||
白 露
|
中高
|
常州二实小
|
品德与社会
|
《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评价研究
|
|||||||||||||
课题主持人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国家级
|
《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少先队员勇敢精神》
|
2001.09
|
副组长
|
已结题
|
|||||||||||||
国家级
|
《促进队员成长体验系列活动的而研究》
|
2007.04
|
主持人
|
已结题
|
|||||||||||||
省级
|
《促进学生成长体验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研究》
|
2005.11
|
主持人
|
已结题
|
|||||||||||||
省级
|
《晨会课育人功能的研究》
|
2006.06
|
主持人
|
已结题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新晨会》系列丛书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2010.05
|
|||||||||||||||
《在双向滋养中实现智慧型班主任团队发展》
|
《基础教育》
|
2010.02
|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
|
《东方教育》
|
2010.09
|
|||||||||||||||
《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系列活动》
|
《中国德育》
|
2009.07
|
|||||||||||||||
《价值观多元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变革》
|
《中国校外教育》
|
2009.09
|
|||||||||||||||
《生命在场,成长在场》
|
《班主任之友》
|
2009.09
|
|||||||||||||||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
《人间方圆》
|
2008.10
|
|||||||||||||||
《让课间变得多彩与欢乐》
|
《班主任》
|
2007.12
|
|||||||||||||||
《给辅导员一个准确的定位》
|
《中小学校长》
|
2004.12
|
|||||||||||||||
《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
|
《学习周刊》
|
2007.10
|
|||||||||||||||
《形象代言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载体》
|
《常州教师教育》
|
2007.09
|
|||||||||||||||
《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
|
《常州教师教育》
|
2007.02
|
|||||||||||||||
《如何做才更有效——参与学校及年级活动的组织策略》
|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
|
2007.08
|
|||||||||||||||
《为了学生有一个快乐成长的家——班级集体活动的组织策略》
|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
|
2007.08
|
|||||||||||||||
《如何看待班级内的“小圈子”——非正式群体活动的组织策略》
|
《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
|
2007.08
|
|||||||||||||||
《教一年级同学玩》
|
《常州晚报》
|
2006.04
|
|||||||||||||||
《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队员的勇敢精神》
|
《少先队活动科研成果集》
|
2006.04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4、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5、本课题的研究方法。6、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7、本课题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7部分逐项填写,限3000字内,可附页)
一、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可见,课后拓展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老师已经知道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会通过资料收集、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等形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但是,我们认为,要实现品德课程真正回归生活,课后拓展体验教育是一条更有效的途径,它能从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到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这种体验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是能综合提升学生素养的活动。
虽然大家都知道课后体验的重要性,但在进行课后实践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⑴重“安全”,轻“实践”:因为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了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于是,许多教师为保护自己和学生而取消了品德学科课后实践活动。
⑵重“结果”,轻“过程”: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是品德学科课后拓展的重要目标。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实践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
⑶重“校园”,轻“社区”: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但我们更多地发现,品德老师因为怕麻烦,把社会实践的范围压缩在校园里,学习《春天在哪里》,就带领学生到学校植物园里去转一圈;学习《他们需要关爱》,就带领学生去给学校里的特困生送文具;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就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校门口去捡拾白色垃圾……如此实践,学生根本就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学生的体验也是浅层次的。
二、研究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申报《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市级备案课题,期待通过丰富的社会文化、广阔的活动天地,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并确定以下研究目标:
⑴探索《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在课后拓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责任心强的人格品质。
⑵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综合课外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为集团内或兄弟学校的品德教师开展课后体验活动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1.课后拓展的文献、理论研究;
2.《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现状的研究;
3.“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课后拓展策略的研究。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创新之处:结合学校的而研究实际,结合各品德老师的研究特长,以各年级的课后拓展案例研究入手,突出课后拓展策略及有效性的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
理论意义: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我们在组织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孩子。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发展孩子,让孩子在更丰富的课后拓展的资源中走近生活。
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将积累大量课后拓展的案例,为品德课程建设与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成果。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本课题研究。
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了解品德学科课后拓展的现状,为课题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针对现状及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生发的一些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形成相关策略。
经验总结法:主要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研究,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最后形成课后拓展的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六、研究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成立一个研究小组。自课题备案以后,课题组长充分研究了品德学科教师的发展状态,分年级确定了10位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选取了1-6年级10个实验班开始了研究。研究小组从两个层面开展研究:一是课题组集中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学习,课堂专题研讨;二是课题组成员自主研究,主要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研究,形成经验。
2.确立两个研究宗旨。结合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依托“十个好”的具体要求,通过课后拓展,培养“健德性、健心智、健体魄、健人格”的学生群体;结合课题研究目标,通过团队引领、同伴互助等形式,建设一支“会研究”“善整合”“长策划”的教师群体。
3.依托三个研究平台。一是课题组集体专项研究,重在解决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问题;二是课题组成员个人自主研究,重在研究实践,形成拓展策略;三是学校品德教研组参与研究,整合研究的力量,辐射研究成果。
4.明确六个研究领域。依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分领域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层面开展拓展策略的研究,让每个课题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到有目标地研究,有成效地研究。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论证、申报工作;课题组成员分工并确定研究方向,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研究思路和方法:用文献收集、调查研究的方法,了解研究现状,回顾自身在品德课程课后拓展方面研究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正确归因,形成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
研究内容:结合计划从联系生活、小课题研究、系列活动等方面开展相关的研究,
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研究目标的引领下,用行动研究法开展案例式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总结阶段
研究内容:课题成果总结;课题成果展示推广。
研究思路和方法:经验总结对于课题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提升阶段,通过梳理、集结成文、展示推广,辐射研究经验,为理论推广提供成功范例,品德课程建设发展提供新经验。
七、研究基础
已有相关成果: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后拓展策略研究》发表于《东方教育》;
2.《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发表于《新课程》;
3.《浅谈儿歌童谣资源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获省品德论文评比一等奖;
4.《让品德教育从儿童出发》获“全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主要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2. 高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解读》
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4.《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等。
|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高质量完成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十一五课题《促进队员成长体验系列活动的研究》、十五课题《我能行——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队员的勇敢精神》研究,还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负责人主编的《新晨会》系列活动设计丛书;参与“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成型性、扎根性研究子课题、十一五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等课题研究。少先队体验教育成果曾在“全国少先队德育工作‘暨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现场推进活动”中展示,得到原团中央赵勇书记等二百五十余名少先队工作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晓兰也曾到学校调研了“新竹服务公司”的活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负责和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中,组长是常州市品德学科特技教师后背人才,成员有多位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有名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素养和能力。
常州二实小长期得到上海华师大叶澜、李晓文、李家成等教授的指导,日常还有常州教研室王俊老师的指导,科研资料和科研方法上将有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品德老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研究奠基,我们将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不但定期举行校本教研,把专家请进来,做讲座,带着品德老师一起思辨,一起创新,实现智慧的分享与碰撞。
|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
完成时间
|
课题组成员分工
|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
准备阶段
|
2011年4月—2011年8月
|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论证、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子课题组成立、启动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本阶段除完成上述工作外,侧重于文献研究及现状调查研究。
|
课题研究方案、
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
实施阶段
|
2011年9月—2013年9月
|
本阶段主要是分子课题进行案例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及学习共同体成果汇报,收集研究过程性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进行子课题阶段评估,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并于2012年接受市教研室中期评估。
|
主要成果为:阶段报告、教学设计案例集、公开课光盘、相关论文能发表或获奖。
|
总结阶段
|
2013年10月—2014年4月
|
进行子课题成果鉴定,汇集研究资料。对本课题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系列,做好进一步推广工作。申请课题结题鉴定。
|
课题结题报告;
课程资源整合案例或优秀教学设计集;
资源整合包等。
|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承担者
|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课题总报告
|
能总结课后拓展的类型、拓展的策略及拓展的有效性评价的方法等。
|
郭玉琴
|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后拓展的策略研究》案例集
|
呈现较为丰富的课后拓展案例及优秀教学设计,总结课后拓展的类型、策略及有效性评价的方法等
|
课题组成员
|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2014年4月
|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