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叶奶奶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史》,才知道为什么那些博导喜欢学史的研究生。读别人的心路过程中,眼界被打开,一盏明灯就被点燃,引领行之渐远的路。虽然叶奶奶说这本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因为写史人是史中人,但因为读史人也是自恋的史中人,所以读得不亦乐乎。我把QQ签名改成了“读奶奶的书,熨平褶皱的心”,以表达这本书带给我的思索、感动和震撼。
识人:接近高人的机会不多,但是我们可以读他们的书,以陶冶和提升自己。每每读其文字,望而兴叹。“仰望星空”,“驻足大地”的同时,还要“伏案沉思”。为奶奶的谦逊体恤温暖,为杨小微的幽默文采折服,为李政涛的亲切质朴感动……不得不写的是我对两位校长的重新认识。以前只知道她们很辛苦,与她们的交流也多限于工作层面,很少走近她们的内心世界。透过她们的“自传”,感受她们的脉动,有忧有惧,有悲有喜,坚韧勤勉,一切都是努力的结果。觉得她们才是真正的“扎根”,根深深地扎在地下,我们所见的只是劲草。追溯自己跟随她们的幼稚表现,自愧自叹。真希望能为她们、为学校分担更多。反思自己参与“新基础”之始末,感性多与理性,感觉多于努力,似乎“补”得不少,“吸收”得不多。有一次上研究课,评完课后回到办公室里大哭了一场,不是因为备课的艰辛,不是因为评课的犀利,而是因为有一种身在迷雾中的一种无助。去年到东方小学听课评课,终于得到了卜老师的表扬,总算对得起党和人民了。现在岁月退去浮躁,拨开“浮云”见本质,意识到如邵校长所说: “有追求的人生是有故事的人生,有故事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我辈应更奋勇向前。“新基础”带给我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我的阅读结构。原来我读的书少,现在老想着今天还没读书;原来读的都是闲散小书、英语杂志,现在也开始埋入一些理论书籍,甚至开始研究一些论文集;原来一上网冲浪就下不来,现在将上网时间作为对自己有成绩后的奖励。读书多了,由“飞禽”逐渐转变为“走兽”,有时还是“陆空两栖”,但是不空虚了,自在了,做事追求“精·特·美”了。
行事:确实要给自己制定规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通过规划的制定,让自己从个人意义出发,与伙伴和学校整体的规划相接、调整,以实现单位时间内“成事成人”的最大效益。可是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思想上有意识,行动上不能坚持。不能坚持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主要还是主观方面不够重视,不够努力。以参加本科自考这个目标为例,不能按期通过的主观原因是对自身事务的统筹还不够前移,没有充分的提前量,不能应付客观上突如其来的未知的事务,所以也无法按期完成进度。客观原因有身体方面,有精力方面,有事务方面。世界时物质的,不为人的主观意志左右,现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所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其实很多事情可以更聪明地去做,生活上可以尽量简单,对自己不同角色的“频道转换”速度要快,能整合的事情整合做。一味的苦干不会得到任何承认,只有巧干才能成功。
我愿意继续用读书这种特别的方式照镜子,在其中审视、鞭策、激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