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1.24上午8:30
国际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桂林路100号200234 wuzh@shnu。edu。cn)
今天所讲的是课程改革,不是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五项之最:教师学历最高、教学条件最好、教学理念最先进、教学研究最活跃、教学难度最高,五最之下按理语文教学效率应是最高的,但要四个追问:学生的负担是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是否提高了?学生语文是否大多数过关了?
为什么语文教学涛声依旧,问题在于课程。有时学生语文上不上一个样(例举三年级学生病休三个月上学语文依然是全班第二名,如果上不就白上了?)
现在我们一篇一篇讲课文效率很低,是不符合学生发展、认知规律,但没有调查和数据
阅读教学效率测试
三年级《一尊雕像》
四类题目的选择:
三、布鲁塞尔人民欢庆胜利是因为
四、于连雕像成为布鲁塞尔城市标志的原因是
五、文章主要是写
六、下面那个词语能够概括于连的品质(勾出正确答案)
做法:课前不上让学生自己做题,课后再让学生做一遍。前后测比较:
前测:81.01 74.51
原因分析,看教案,教师把学生的起点当作0,第四题,前测27人答对,课后28人对。效率低!(赞同!学生每次的学习都是原有起点的提升,之前的学习为当下的学习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作分析,从而找到本堂课的提升点、生长点)
五年级《詹天佑》效果测试
有些学校前后测正确率降低了
(反思:教学仅仅是为了做题吗?)
数据是验证了假设,老师教与不教差不多,测试是为了理解,是看老师上课分析理解的有效性是有限的。我们老师也能复制这项实验,来看我们的课堂效率。
一、语文课程之追问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改革
课程与教学的区别: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现行的课程没规定教什么,而教学是教育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怎么教是下位问题,上位问题是课程设置——教什么,下位无法解决上位问题。
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形态: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是定型化了。
现在的语文教学沿袭了这样单篇一篇篇教学的形态,问题就来了,围绕“阅读”,口头表达听说、语文知识、书面表达写作、其他学习方法,都是添加式的,阳春面加佐料。这样阅读是核心,与听说写成为“主从”式的,这样阅读任务是刚性、显性,其他任务添加式的、弹性的。(有语文味的课是添加的好、有的缺少语文味的课就是老师的佐料加的不好),语文味是靠老师外加的,使语文教学变成了老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样上好语文课的外部条件是很差的。
讲课文的课程形态是中国的特色
美英俄等国课程形态——并列式:语言课和阅读课。语言课主要学习语言表达而不是语言表达的知识,阅读是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读物看书
小学母语课程课时安排:语言知识:20%
日本《国语》——“三领域一事项”并列式形态:听说领域、写作领域、阅读领域、语言知识事项
我们是混合型的,日本是分项板块组合型的。日本的板块课时比例如下:
如二年级教材目录:阅读有4个单元、每单元1篇课文
日本是简单的阅读
中国的语文既要阅读,还要听说读写,还要语言知识、人文情感,老师就成了烹调高手,难得这样上可以,天天这样上会上死人的。我们人为设计的难度太高了,月朦胧鸟朦胧,越教越朦胧
问题之一
1.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
课程内容: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教材内容: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教材及所传递的信息。语文教的是课程内容,教材不是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给出的是教材内容,现在教什么由老师判断决定,就显得无序、随意,不能构成结构化的语文链。我们现在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教材上,事实上一篇课文是不一定要上的,现在上不表示以后要上。()
教师是课程内容的实施者:现在的错位是老师变成了课程的制定者。课程内容应该由课程制定者规定。无论哪一门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是明确的,结构化的、典型的、系统的
案例:《月光曲》
青年教师设计、薛法根设计、
于永正设计:一、认识事物和方法。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2.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这段文字就失去99%的美。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2.修改短文:荷花。3.修改后交流。
现在许多学校都在研究年级序列年级特点和评价等,一门课程如果没有规定的课程内容那合法性将会受到质疑。这也是语文难的原因。
周一贯:一声叹息,只悔课文解读粗。周一贯粗略同济:70%的课堂教学都是无效的。
问题之二:
2.语文课是学课文还是学语文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五分之四的时间用于讲一篇篇课文,上语文课就是讲课文,尽管诸多有识之士反复批评,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但语文课程的主要形态还是教课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也是聚焦于如何讲好一篇篇课文,怎样提高讲课文的效率。语文教学竞赛,也是在比谁讲的精彩、讲得有深度有新意有水平,谁能讲得听课老师五体投地。
同样教《太阳》,中国教师教太阳特点,台湾教师教怎样学说明文,说明文是怎样表达的。是在教方法。
香港教师上《毕加索与和平鸽》,上语文课,而我们老师上人文课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型:学课文课型(初读课文——精读课文——总结练习),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阅读的流程,不是学语文的流程。
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依据
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什么,而是学生学习后的变化
问题之三:
3.语文课程的重点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我国语文课程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的课程形态
叶老说:语文这门课是学习
帕尔莫博士(英)
我们的语文课始终让学生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学开车,这样学了13年也永远学不会。我们要让学生坐在驾驶员的位置上练习语言的表达、写作,而不是评判别人怎么写,应该是自己也来练一练、说一说、写一写,要自己去学会开车。
台湾一篇课文分六课时,第四——六课为综合活动,学表达、作文、写字
崔峦老师提出:要和语文课分析说再见。
带来的是:课程要改变、流程要改变、课堂形态要改变、
重构语文课程形态:要想使中国语文教学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三十年》课程教材 教法 2009.8
二、重构小学语文课程
语文该怎样转型?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语文的基础学力(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他是如何形成、发展的?揭示它的形成过程及其条件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尚待开拓。
1.把儿童语言发展放在首位。语文课就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例句上海五年级学生写的文章《梧桐树》,吴老师让他学习相关语言丰富运用,前后比对,差异很大。问及之前为什么不这么写?答曰:老师从来没教这么写,因为老师说要用自己的话写,语言发展缓慢。
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根子在我们教师,在我们的课堂。如教《长城》,感受长城的长,比喻、数据,学到此为止,只有理解,应再加上一个环节,用自己的语言和书本语言说一说长城的长,运用书本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规范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语文课不仅要输入长城长,还应输入长城长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的同化、学习。
语言的输入:语言输入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语言的输入
语言的输出:语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而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语言学习理论——同化理论
外化(言语实践) 言语能力
言语策略
语言增长方式不是线性,而是面状拓展的。
阅读是语言意化过程:感言……会意……得意忘言
语言能力的获得——日积月累、言语实践
《第八次》教学课例(薛法根)
一、预习检查(抵抗侵略 )看着这些词语,简要讲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听故事、讲故事(一只蜘蛛正在织网……终于结成一张网)再出示一组词语:正在织网、丝断了、网破了、重新扯起、再次结网、并不灰心、从头干起、终于。请同学根据词语讲,再听再讲,再大家讲,然后把词去掉,自己练讲(这个环节是讲故事,听讲,语言表达)
三、指导朗读
四、写动员书:假如你就是布鲁斯王子,要动员你的军队和人民起来和你一起抵抗外来侵略者,你该怎样说服他们……
开头: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练语言表达)
通过课文内化学生的语言,进行表达。
五、当堂演讲
《哪吒闹海》:哪吒打死了龙王三太子,龙王会到李靖那里告状,他会怎么说?
李靖找来哪吒,哪吒会怎么申辩?
同一件事,立场不一样,说法也不一样。
贾志敏: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 如《镇定的女主人》教学设计:比较中学习表达,去思考琢磨体会女主人的表达。
作文课评讲,阅读课学习表达
2.凸显阅读方法的学习过程
语文课要有大量时间进行熟读成诵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阅读课应凸显的是语文方法的指导。老师的讲解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用处。老师开发有多深学生也只能到达自己的理解,必须到老师的年龄带能有同感。现在的课堂是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
例如:《普罗米修斯》:目标:感受普罗米修斯的无私和献身精神;认同普罗米修斯伟大的博爱精神;理解“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真正解救普罗米修斯的不是大力神,也不是什么别的神,而是它对人类的爱。
老师的分析理解不能一厢情愿,不能老师理解有多深就让学生理解有多深
作者听语文老师上课,说:语文老师真是再创作,老师的分析超出了作家的水平。文本解读是语文老师的专业技能。如果要把这个专业技能教给学生,那就太离谱了,这是老师的专业。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儿童阅读感悟与成人有很大差异;文本感悟基于个人的智力背景;阅读能力提高关键在方法掌握。
古人论读书:少年读书,如隙间窥月;中年读书,如;老年读书,如
语文老师不要干拔苗助长的事。
例如《秋天的怀念》:设点探研,感悟母爱。三处感悟20分钟后提问:读了课文后,你觉得作者想对这位母亲说什么话?学生的思维水平就只有那么多,感悟不感悟效果差不多,效率低了。
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语言教育重在应用,重在表达,故语言教育重在“训练”;文学教育重在审美,重在欣赏,故文学教育重在“感悟”。
学习方法的指导过程:领会学习方法;指导方法运用;尝试独立运用;反思总结。
叶老:暗中探索还是明里探求。老师要教:积累、提问质疑、批注、圈画……
更多的时候老师只是教了方法,到此为止,没有教会
如:第一步:分类摘录;第二步:第三步:
3.构建适合语文学习的课型
适合语文学习的课型
语文课——
作文课——
读书课——课外阅读容易使读书边缘化
适合“学语文”的教学流程:学课文、学方法、表达实践
语文课流程的基本特点:1.有规定的表达实践时间;2.有明确的方法知道内容;3.有具体的成果评价指标
目标要少而精、要有评价意识: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教什么)你用什么方法把学生带到哪里?(怎么教)我是否把学生带到了哪里?(教的怎么样)
读书课:侧重于整本书的读书指导,使学生读书“课程化”,要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读书指导课:拓展型课程每周1节用于读书指导;一学期要求读书不少于10本;读书指导课:推荐图书,指导读书方法,交流读书体会。
4.探索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