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省级课题子课题一览表
序号 |
课题名称 |
组长 |
拟结题时间 |
1 |
立足设计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蒋建全 |
2009.2 |
2 |
小学不同年段歌曲教学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
蒋冬霞 |
2009.4 |
3 |
在第二学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眭习风 |
2009.1 |
4 |
构建“整理复习课”递进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
唐琴珠 王 珏 |
2009.1 |
5 |
低年段数运算教学的育人价值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毛修丽 路叶娜 |
2009.1 |
6 |
小学数学高年段探索规律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研究 |
朱雪峰 |
2009.1 |
7 |
在第一学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潘慧黎 |
2009.1 |
8 |
进行形体类知识的结构化教学,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
王 珏 汪水清 |
2009.1 |
9 |
班队课(晨会课)育人功能的研究 |
郭玉琴 |
2009.7 |
10 |
“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 |
朱明亚 王 蕾 |
2009.6 |
11 |
促进学生成长体验的岗位教育活动研究 |
王小娟 |
2009.7 |
12 |
引领学生开展习作评赏策略的研究 |
张建英 |
2010.2 |
13 |
小学低年级经典(童谣)诵读育人价值的研究 |
朱丽萍 |
2010.2 |
14 |
语文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育人价值和策略研究 |
金旭峰 |
2010.2 |
15 |
关于低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 |
金旭峰 |
2010.2 |
16 |
关于中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 |
毛如静 马燕芬 |
2010.2 |
17 |
关于高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丁晓宇 陆 轩 |
2010.2 |
18 |
关于低年级成长系列作文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蔡丽华 陆 芳 |
2010.2 |
19 |
关于中年级成长系列作文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郦少春 任 红 |
2010.2 |
20 |
关于高年级成长系列作文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王晴薇 张建英 |
2010.2 |
21 |
关于低年级课外阅读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朱丽萍 白 露 |
2010.2 |
22 |
关于中年级课外阅读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李 娟 宋晓艳 |
2010.2 |
23 |
关于高年级课外阅读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 |
朱江月 |
2010.2 |
常州二实小
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申 请 协 定 书
课 题 名 称 关于高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
申 请 人 丁晓宇 陆轩
申请人所在部门 语文高年级组
申 请 日 期 2007年9月
课题名称 |
关于高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 |
|||
主要成员情况 |
姓名 |
职称 |
专长 |
组内分工 |
丁晓宇 |
小一 |
语文教学 |
组长(负责制定计划总结、推进研究) |
|
陆 轩 |
小高 |
语文教学 |
组长(负责制定计划总结、推进研究) |
|
赵菊玉 |
小中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高鸣鸿 |
小中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任 红 |
小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郭玉琴 |
小中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王小娟 |
小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李 娟 |
小中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朱江月 |
小中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王林保 |
小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李琳珺 |
小一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王晴薇 |
小中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许 倩 |
小 高 |
语文教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
研究背景 |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以教师手执一本教材,从第一篇课文一直教到最后一篇课文结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学生也紧随教师亦步亦趋,教书育人成了一种简单化模式化的行为,听说读写也成了一种机械化的操作,学生的发展也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僵硬化。如此说来,传统的模式化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开放的多元的灵动的课堂,更不适合学习需求越来越高的学生发展。 细细探究,我们发现,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蕴含古典美的诗歌,都彰显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都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起极大的作用——学知识教做人的教学最终目标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而且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更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渗透和培养。 为此,经过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可行性的讨论,我们决定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在整体内对高年段同一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年段有纵向分层目标,单元有教学总目标,各篇有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为总目标服务,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就克服了单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高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能力水平,寻求灵动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是我们的研究目标之一。 |
|||
研究内容 |
1.研究教材特点,细分主题单元,探究不同主题单元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育人价值。 2.研究高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潜在状态、可发展空间以及应达到的能级目标。 3.研究针对主题、针对高年级学生,主题阅读教学中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 |
|||
研究目标 |
1.对主题单元阅读教学形成系列化的目标体系、有效教学策略、课程资源库和教学课例。 2.形成系列的有语文味的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素养。 3.在研究中力图改变教师的思维及研究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在成事中成人。 |
|||
研究策略 |
1.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寻找行动的支撑。 2. 以研究沙龙的形式促知行相融,在交流、辨析中确立年级教学目标。 3.以课堂研讨为主阵地,尝试以实践式反思重建再提升的方式开展研究;围绕同一主题,开展具有高年级特色的系列活动,在研究中探究课型,探究高年级学生能级差异。 4.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延伸课型研究,培养学生素养。 |
|||
阶段要求 |
2007.03——2007.07 制定课题计划;召开课题组会议; 尝试开展主题单元阅读教学——名人故事篇的研究 2007.09——2010.02 分步开展主题单元阅读教学——写景篇、哲理篇、诗歌等特殊文体篇的研究 2010.02——2010.07 汇总研究资料,形成相关经验总结。 |
常州二实小
“十一五”省级课题子课题中期评估表
课题类别 省 级 课 题 子 课 题
课题名称 关于高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 丁晓宇 陆 轩
评估日期 2008 年 4 月 15 日
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研究背景 |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以教师手执一本教材,从第一篇课文一直教到最后一篇课文结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学生也紧随教师亦步亦趋,教书育人成了一种简单化模式化的行为,听说读写也成了一种机械化的操作,学生的发展也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僵硬化。如此说来,传统的模式化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开放的多元的灵动的课堂,更不适合学习需求越来越高的学生发展。 细细探究,我们发现,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蕴含古典美的诗歌,都彰显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都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起极大的作用——学知识教做人的教学最终目标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而且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更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渗透和培养。 为此,经过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可行性的讨论,我们决定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在整体内对高年段同一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年段有纵向分层目标,单元有教学总目标,各篇有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为总目标服务,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就克服了单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高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能力水平,寻求灵动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是我们的研究目标之一。 |
研究内容 |
1.研究教材特点,细分主题单元,探究不同主题单元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育人价值。 2.研究高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潜在状态、可发展空间以及应达到的能级目标。 3.研究针对主题、针对高年级学生,主题阅读教学中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 |
研究策略 |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寻找行动的支撑。 2.以研究沙龙的形式促知行相融,在交流、辨析中确立年级教学目标。 3.以课堂研讨为主阵地,尝试以实践式反思重建再提升的方式开展研究;围绕同一主题,开展具有高年级特色的系列活动,在研究中探究课型,探究高年级学生能级差异。 4.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延伸课型研究,培养学生素养。 |
取得成果 |
1.教师的思维及研究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从关注教材的一篇到关注一个单元,更注重整体备课;从只关注教材到兼顾学生的学前状态,更注重在分析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备课;从关注本册教材到综观年段的教材,更注重针对五六年级不同的能级目标备课,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 2.向前滚动推进了部分课型研究。如:名人故事、哲理故事、现代诗。在相应主题单元的育人价值、学生能级目标、常规积累、课程资源整合等方面有了一些思考,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课型案例。 3.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由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某一课型渗透并实施了结构型、长程两段式的教法,学生在类课文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用学到的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
存在问题 |
1.缺乏理论的引领,因此在研究中缺乏高度和深度。在研究中无法抓住核心问题,或研究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不能及时发现。 2.相同课型的教材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类课型的研究往往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的学习呈现简单的模式化,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能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上。 3.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研究教师的出发点和研究视角更多地停留在本年级,在纵向上无法科学地延伸。 |
课题进展情况评分表
总分
评估项目 |
评估要点 |
评估指标 |
分值 |
课题管理 (5) |
组内重视 |
课题组能定期安排、关心、督促、检查及参与研究活动。 |
3 4 5 |
活动组织 (10) |
自学活动 |
课题组内定期组织学习、研讨活动,学习课题有关著作、文章,研究讨论课题进展问题。 |
3 4 5 |
观摩活动 |
课题组内成员相互观摩各自组织的研究活动。 |
3 4 5 |
|
研究进展 (25) |
学期计划 |
课题组每学期有课题研究进展计划,研究目标、内容、活动及措施明确。 |
3 4 5 |
分工合作 |
组内成员分工明确、主动合作,相互学习、听课、观摩活动、提供课题研究材料、协商课题进展。 |
3 4 5 |
|
完成计划 |
能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完成每个阶段的规划任务、实现预定目标。 |
3 4 5 |
|
推广成果 |
能将取得的初步成果及时在组内外交流推广,扩大课题研究影响。 |
3 4 5 |
|
现场展示 |
课题介绍反映课题情况准确、正确、恰当。 |
3 4 5 |
|
课题绩效 (25) |
中期报告 |
撰写的中期研究报告反映课题情况实事求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 |
3 4 5 |
课题论文 |
课题有50%以上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有关课题论文,其中有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 |
8 9 10 |
|
校内效果 |
课题研究对学生的发展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对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提高有明显作用。 |
3 4 5 |
|
组外影响 |
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和部分学生对课题研究有所了解,在周边学校和同类学校中产生一定影响。 |
3 4 5 |
|
课题材料 (35) |
情况登记表 |
认真填写常师二附小的教科研情况登记表。 |
3 4 5 |
成果材料 |
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论著、教学设计、学生个案、学生作品、师生获奖证书等。 |
5 10 15 |
|
过程材料 |
课堂教学实录、研究课题评价、学习笔记、活动记录(文档、录象、照片等)。 |
5 10 15 |
评委签名
2008.4.15
课题中期评估鉴定表
子课题名称 |
关于高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 |
||
子课题负责人 |
丁晓宇 陆轩 |
时间 |
2008.4 |
课 程 部 意 见 |
该课题以主题单元为依托,着眼于宏观,在整合现有教材、教学活动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从而帮助师生确立整合意识,抓住知识的内在结构与联系,使之能更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和能力,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思想、新理念。 课题组以教研组为单位,有计划地在各年级开展了名人故事、哲理故事、现代诗等主题单元的教学研究,教师的思维及研究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关注教材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本册教材,而是能融会贯通,瞻前顾后地进行整体系列化的思考,增强了科研的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课型案例。同时,通过高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主题单元教学的研讨,对学生在类课文教学中呈现出的能级目标、常规积累、课程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育人价值也有了一些思考。 建议课题组的活动在五六年级集中研究,重视智能开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能转化为日常化的滚动研究,在不断积累过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能级目标、常规积累等形成循序渐进的较为科学的文本资料,以便于今后推广。另外,建议主题单元的教学能有主题导读课的尝试,使师生对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活动内容、方式和掌握的方法更为清晰。 负责人(签字)朱丽萍 |
||
校长室意见 |
校长室(盖章)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十一五”省级课题子课题结题鉴定表
课题名称:关于高年级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
课题主持人: 丁晓宇 陆轩
工作单位: 语 文 组
鉴定日期: 2010年6月10日
(以下一、二、三项由课题组负责填写,四、五、六项由鉴定组负责填写。)
一、子课题研究报告(3000字以内)
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课型系列研讨,是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将校本教研不断推向新高度的势在必行的有效途径。本学期我校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引导下,立足本校实际教学状况,以语文教研组为基础单位,以语文教学课型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语文课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为重点,以提高教师语文能力为目标,开展了“类课文教学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 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以教师手执一本教材,从第一篇课文一直教到最后一篇课文结束,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学生也紧随教师亦步亦趋,教书育人成了一种简单化模式化的行为,听说读写也成了一种机械化的操作,学生的发展也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僵硬化。如此说来,传统的模式化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开放的多元的灵动的课堂,更不适合学习需求越来越高的学生发展。 细细探究,我们发现,现在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蕴含古典美的诗歌,都彰显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都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起极大的作用——学知识教做人的教学最终目标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而且高年段的语文教学更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渗透和培养。 为此,经过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可行性的讨论,我们决定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在整体内对高年段同一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年段有纵向分层目标,单元有教学总目标,各篇有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为总目标服务,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就克服了单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高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能力水平,寻求灵动有效的教学策略,也是我们的研究目标之一。 内容安排 1.研究教材特点,细分主题单元,探究不同主题单元对孩子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育人价值。 2.研究高年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能力储备、潜在状态及可发展空间。 3.研究同一主题下,不同年级学生应达到的能级目标。 4.研究针对主题、针对高年段各年级,主题阅读教学中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 资源挖掘 1.文本资源 (1)重组教材,形成主题单元。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将教材划分成各个主题单元,如名人故事类、写景类、特殊文体类(现代诗、文包诗)等,由分散到集中。 (2)内化教材,形成方法结构,进行迁移教学。 (3)将练习资源与课文整合,及时穿插,加深体验。 (4)内外沟通,适时引入。打破语文教材的束缚,扩大教材的外延,将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丰富的课外资料引入课堂。 2.教师资源 充分调动不同阅历、不同年级、不同风格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形成研究氛围浓厚的语文教学团体,在扬长补短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 3.学生资源 高年段的学生随着年龄、阅历甚至阅读的增长,在知识、能力储备、潜在状态及可发展空间等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差异,形成教学的资源,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推进教学,实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最大化最优化。 4.活动资源 语文教学离不开各项语文活动,无论是教材的要求还是教师的教学需要,我们都可以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类课文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内化文本语言,熏陶艺术情感,培养语文素养。 策略研究 (一)梳理教材,寻求教材间的纵向联系 从一至六年级贯穿起来看,各个主题单元的阅读教学又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递进性。如果每一个年级教师进行简单机械地重复,那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失去了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看成一个整体,挖掘不同年级同一主题的课文的内在联系与育人价值。 1.教材梳理。从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整体和单篇的解读。 2.理论学习。 3.教学沙龙。年级内讨论此类课文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本年级教学目标基本定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等。清晰本年级学生的能级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4.课堂实践。带着思考走入课堂。 5.评课反思。 (二)开发新课型,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 细化到每个主题单元,我们以备课组为单元进行教学研究。大部分课文按照能力训练点重新组合后,我们发现在单元内部存在着知识、方法、步骤综合的“类结构”模式。因此我们力求挖掘其内在价值,在教学时间的分布上打破“匀速运动”式的节奏,将学习分为教学“结构”阶段和运用“结构”阶段,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 导读课:整体入手,导疑导读。从预习指导开始,以读思疑,基于整个单元考虑原则,以导趣为核心、导疑为抓手、导读为目的,引导学生自悟自导,自己质疑问答并发现规律。 推进课:逐篇学习,把握语言。这四篇课文所介绍的伟人,都出现了大量的人物语言,在逐篇学习时,当学生能准确地揣摩人物语言所包含的内涵时,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就了然于胸了。 总结课:回归整体,学法迁移。在总结出四篇文章内容与表达的异同后,指导同类文章的阅读,掌握读同类文章的方法,提升学生对名人的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往我们上类似的课文,更多的是逐篇学习,几节课下来,学生对单元课文形成的是散点的印象,学法整体的感知与梳理。学生进入高年级,不再满足于一篇篇文章的学习,他们会以更广阔的视角关注一个单元文章的内在的逻辑关系,表达的方法,主题的异同等。单元总结课就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整体的认知规律,体现联系和整合的思想和大语文人文理念。 |
二、主要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概述。(1000字以内)
1.重温了课程理念,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更为明晰.对日常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 2.课型定位准确,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课型基本教学模式。 课型研讨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大家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有价值,可以参考借鉴的教学模式。 各教研组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改进策略——行动跟进——理论提升的模式,对所选的课型进行了系列探究,形成了初步的相对成熟的课型教学基本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形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研究活动彰显了集体智慧,加强了学科整合。 课型研讨活动为不同年龄的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研讨,为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活动中,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是积极主动地参加选课、备课,上课、听课、研讨交流,交流时听课的老师能够针对课型及课例主动地思考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而上课的老师也能正确面对大家的意见,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研讨氛围和谐融洽,研讨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研究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明显地看到,教师能够教好地把握处理教材,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自主发展的舞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教师“轻第一、重第二”的现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完整呈现”,研究了两课时在教学知识点的分割、教学能力的训练上的联系性和承接性,使第一课时的教学真正成为第二课时教学的基础、准备,使我们的教学更踏实。 而“单元导读、单元推进、单元总结”课的研究,又从一个单元的角度将教学过程联合起来。前期,重激趣;中期,重训练;后期,重拓展,着重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作铺垫。 5.学生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日常的研究活动中,学生主动搜集材料的意识和整理能力增强,提高了品词酌句的能力,感受了名人人格魅力,了解写人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了习作能力,增进了对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了解,拓宽了视野,接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在课型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相同课型课文的学习甚至能够以自学为主。由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学习效率明显上升。 总之,课型研究活动,师生在充分享受过程的同时,也在感受着课型研究带给我们的指导作用。课型教学模式的研讨促进了教师成长、提高了教学质量,为老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更深入、更专业化之路。 |
三、课题组核心成员名单
序号 |
姓名 |
职务、职称 |
工作单位 |
对课题的主要贡献 |
1 |
陆 轩 |
小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课题管理组组长 |
2 |
丁晓宇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课题管理组组长 |
3 |
赵菊玉 |
小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4 |
高鸣鸿 |
小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5 |
任 红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6 |
郭玉琴 |
小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7 |
王小娟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8 |
李 娟 |
小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9 |
朱江月 |
小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10 |
王林保 |
小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11 |
李琳珺 |
小一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12 |
王晴薇 |
小中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13 |
许 倩 |
小 高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
组员(参与实践研究) |
四、鉴定组鉴定意见
鉴定组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
五、鉴定组成员名单及签名
鉴定组职务 |
姓名 |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
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学校鉴定意见 |
|||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