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激情、积淀,精心烹制习作大餐
三年级是以阅读为主向读写并重过渡的年级,从低年级的口语交际到现在有了专门的习作篇,学生写作的机会增多,要求也逐步提高。处在这样一个关口,面对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面对尚处于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们常聚在一起研究商量:孩子习作的学前基础是什么,学习的提升点在哪里,以及最佳途径是什么。
通过了解,我们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写作的困难在于:
1.怕写作。没上三年级,可能已被周遭的舆论所包围:作文有多重要,有多难,你一定要好好学呀。于是作文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已在孩子脑中根深蒂固,想到要写作文就觉得有难度。
2.没事写。听孩子闲聊,他们天南地北,范围很广。但一旦要写作文了,感觉没啥新鲜的,没话可写。
3.写不好。辛辛苦苦拼凑出了一篇文章,但与老师心目中的佳作相差甚远,所以被批“上”。自觉再无信心。长此以往,作文成了孩子心中一座遥不可及的冰山雪峰。
鉴于此分析,三年级习作教学的育人价值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习作的乐趣。其次才是遵循孩子的特点,逐步引导孩子慢慢地学会一些写作章法,将孩子的所见所感有机艺术性的融合起来。因此我们将我们的习作教学定位于:1.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习作表达的兴趣。2.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积极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以此实现引领学生成长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成长体验品质的最终目标。
一、翻阅书本,走进生活,让观察为写作插上翅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三年级同学写作常遇到的问题。其实写作的素材很多,但是必须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才能发现。因此我们常做的、必做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慧眼,帮助孩子一起来寻找写作素材,让孩子觉得有内容可写。
1.挖掘资源,感受素材无处不在。
打开三年级各版本教材,呈现我们眼前的就如同一顿丰盛的满汉全席,教材内容包罗万象,丰富精彩:有描写自然景色的,如《西湖》、《美丽的南沙群岛》;有描摹动物植物的,如《石榴》、《荷花》;还有介绍科普知识的,如《石头书》、《航天飞机》……让我们时而沉浸在祖国旖旎或壮丽的大好风光中,或感受着动植物那独特的风姿或神采,或被那神奇而有趣的知识所浸润着。是啊,教科书就是一份宝贵的材料,读好它,好读它,就可以打开孩子们的视窗,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这些都是丰富的资源,写出来都是一篇篇佳作啊。
同样来自于孩子们生活中的更是新鲜亲近,只是一开始的孩子们还缺乏敏感性。告诉他们,拉近他们,孩子们就会恍然大悟:班级发生的新鲜事;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如秋游、人才市场招聘等);11月中旬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流,过早地让人们紧紧地裹上了冬衣;以前仅在海南熟知可见的金椰,今年也从精品超市搬到了我们大街小巷的水果摊头上……这些都是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有参与的热情与喜悦,教师要善于捕捉时尚、感受动态,引导孩子发现身边的乐趣,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锐的心灵。
2.感受丰富,感受表达不拘形式。
当我们在品尝各式美食的时候,所感的不仅是食物的材质,由哪些主料、辅料,而欣赏的还有菜肴端上来时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色彩的和谐、冷盘热炒的搭配、干锅明炉的特异……文章亦是如此。有说明文,有记叙文,还有议论文。当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大可不必简单地冠上这些名称,但让他们感受文体的差异及语言的魅力却是行之有效的。
我们读《北大荒的秋天》,感受文章结构之韵致,总分、并列的段落,使人眼到便清晰文章的脉络,读来朗朗上口。我们读《让我们荡起双桨》,节尾那“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不仅是当时画面的真实再现,反复之美更增添了音韵之美。
走进《西湖》,那一句句比喻之言尽显西湖柔美之风姿,银的镜、绿的山、白的影,交织出人间仙境,引人入胜;走进《石榴》,那一个个饱胀得咧开嘴的石榴娃娃就那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忍不住想要去摸一摸,尝一尝,这正是拟人所带来的无限效果;而走进《军神》,虽没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简练、平实,但字字珠玑,让人随着年轻人和沃克医生的一举一动而心肠揪紧,敬佩于刘伯承的镇定自若、异于常人的坚强。
……
是啊,这就是汉语言文字之奇、汉语言文字之美,任你组合,都能产生不同之效果。可平实记录,可细腻描写,可想象驰骋,所以对孩子们说: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怎么写,畅所欲言,不拘形式。
二、丰富活动,激情设趣,让情感为写作调制色彩
好的食物,还需要大厨的精心烹制。正如写作一样,有了好的素材,还需要匠心组织。
1.迁移写法,感受写作有章可循。
烹调初期,厨师们渴望得到的是一本烹调食谱,烹调的方法跃然纸上,按着方法就可以烧出一道道初具模样的菜肴来。三年级的孩子们也是如此,他们迫切需要可供学习和模仿的东西,而此时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本。教师要引领孩子们抽丝剥茧,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1)言之有物。写写容易,但我们发现孩子们在习作中经常会发生偏差,或主次颠倒。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会让孩子们辨一辨,你知道这里面最主要写谁吗?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们能一下子抓住主要人物,并知道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核心来写。这对于他们自己的习作也是有益的。
(2)言之有序。“无序”通常也是习作初期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写自己时,孩子们会从眼睛跳到性格,转眼又回到鼻子了,真让人哭笑不得。学《石榴》一课时,在梳理出每一小节各写了石榴的什么后,老师问:孩子们,这几小节可以调换吗?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不能调换,不仅仅这里面有季节的变化顺序,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植物的一种生长顺序。再让孩子们自己来写,他也知道注意叙述的顺序了。
(3)言之有味。“湖面犹如一面镜子。”“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两句话相比较,毋庸置疑,前一句读起来味同嚼蜡。所以我这里的“味”,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学习的过程,品词酌句,不仅仅是评判语言的对错好坏,而是在此过程中,日浸月润,孩子对语言的一种品味也在逐步提升,包括词语的积累、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能力提升。
2.多元设趣,激发学生情感。
除了写作方法的学习迁移,但那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而好的文章必然少不了情感的润色。有了激情的涤荡,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有了情感的滋润,就会酝酿文章的动人。
假如课一开始,老师清清嗓子说:今天我们要来写……恐怕孩子们一听就反感了,“噢哟,又要写作文了,真没劲!” 同时尽管一些景或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少更是随处可见的,看得见,摸得着,为什么让孩子写总觉得无奈、乏味?
回观每次拔河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总是显得相当激动,或趣味盎然地向大家描述着他看到的场景,或义愤填膺地评价着某人的行为,或激动异常地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如果把这些语言记录下来,你会发现语言异常地鲜活生动,为什么呢?那是孩子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如果我们每次把作文课当成是布置作业或任务,那么学生心中升腾的是一种抵触情绪,因此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那如何让学生把生活中最鲜活、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呢?即架起可感事物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我觉得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开拓形式,提升作文课的品味,让“趣”字走进课堂,让孩子在兴趣中探究,在兴趣中说话,最终水到渠成。
(1)活动设趣。带着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自制泡泡水吹泡泡,畅游恐龙园,青枫公园人造沙滩上堆建城堡等等,放归大自然,孩子们放开手脚地玩耍,放开心智地畅谈,于是恐龙园最最刺激的疯狂火龙转便钻入了孩子们的脑海,青枫公园人造沙滩上便出现了一座座不恢宏却创意无限的城堡……相信这时再让孩子们写下来就不会是那么痛苦的事了。
(2)猜谜设趣。“猜猜我是谁?”老师示范引入: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如果我把嘴巴张开,可以当餐厅……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相信一则谜语的运用会让孩子们兴趣浓厚,进入动物特点的探究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们自做准备,你能不能也让大家来猜猜呢?看看谁能抓住动物的特点?在猜谜中,在兴趣中,“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悄然拉开了帷幕。而抓特点的写作方法、巧换人称的自然灵动,已渗透其中。
(3)情景设趣。老师竖起衣领,裹紧外衣,一边搓手哈气,一边从教室外面往里走。“同学们,今天的天真冷呀。你看,老师都冻成这样了,你们呢?”在一阵哄笑声中,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开始交流起他们自身的感受,或上学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三、挖掘资源,多元拓宽,让积淀为写作提供阶梯
尽管三年级是学生写作之起始阶段,但并不代表这一阶段的孩子是无本之木,也就是他们的起点不等同于零。前期的生活与学习都是他们丰富的储备,有着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前期基础,为孩子们适应习作提供帮助。
1.延续口语交际,实现语言转换。
三年级开始有了写的要求,但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到它的前期铺垫——口语交际。从观察到表达,万物在我们的思维中它大致要经过这样一个变化过程:眼中之物-心中之物-口中之物-笔下之物。而三年级学生受能力之限制,还无法实现从“心中之物”到“笔下之物”的一个飞跃,因此教师应遵循这一规律,延续口语交际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口头练说,帮助学生实现从口头到笔头的一个顺利转换。
2.调取前期积累,创建词语宝库。
语言,从孩子出生就进入一个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进入学校学习阶段,更是从无意识的积累过渡到有意识的积累。广泛阅读、读书笔记、背诵积累,多种形式丰富着孩子的语言储备。那么在进入习作阶段后,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组织地帮助孩子从大脑皮层中调取相关的储备,为现时所用。在大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及时记录下孩子言语中的精粹,尤其是优美准确的词语。等到孩子静心写作的时候,再一一呈现,我们称之为“词语宝库”,有助于孩子及时迁移运用,提升自己习作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重视小组交流,实现取长补短。
受多方原因所影响,即使同在一个班级,孩子们语言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正视这一差异,开展小组活动,有效利用资源,能较有效地实现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交流,表达所感,小组交流能实现言语表达的时空保证。同时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能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引领,对弱势群体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总之,抓好三年级习作教学,以此为突破口,能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