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语文学科指导纲要的研制与实施>>总结提炼>>文章内容
播撒童谣的种子(李娟)
发布时间:2009-12-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播撒童诗的种子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娟

 

“就把我这些诗献给我的土地,

让诗的种子在土里发芽开花,

就把这些诗献给至爱的你,

让我的灵魂有一个最后的家。”

——金波

 

一次又一次地翻阅金波老师的儿童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心中总会涌起许多感慨:这个自称为“70后”的老诗人,一直怀着一颗真挚的童心,把单纯、简洁、优美、深情的儿童诗带给孩子。而这些能歌善舞的文字,就像一朵朵智慧之花,暗香浮动,摇曳生姿。

常常喜欢出声地去诵读这本诗集里的诗,觉得它们可以让自己返回童年,感受美好与童真。为了让班上的孩子也和我一起享受儿童诗带来的快乐,我让每个孩子手执一卷,与我一起诵读。很多个清晨,那琅琅的童诗声为新的一天注入了美好。从孩子晶亮的眼神里,投入的表情中,我分明看到那颗童诗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怎样让更多的孩子也能受到儿童诗的润泽,快乐地走进童诗的世界?在我接到第二届凤凰读书会研讨课的任务之时,便开始了思考。

朗读——用声音走进童诗

领着孩子走进童诗,读,应该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对于诗歌这样音乐性很强的文学样式来说,它的意蕴、情趣、韵律,会在声音的形象中一一呈现。朗读童诗,也是让儿童用自己的声音去寻找诗的感觉,使诗的感觉能在声音的刺激中变得敏锐起来。

于是,我设计了大量不同形式的朗读。课始,齐声朗读金波老师入选一年级教材的儿童诗《鲜花和星星》,通过已有的儿童诗经验,为孩子架起通向新儿童诗的认知桥梁;大声地读《愿站成一棵树》,是在孩子们认识第一首新的儿童诗之时;而轻轻地读《想变成……》,则是在能够接受儿童诗以后,一种诗情的熏陶;孩子们齐齐站成一棵树,读《愿站成一棵树》,是在情境中朗读;男女生合作读《想变成……》,老师合作读《让太阳长上翅膀》,师生共享诵读童诗带来的快乐。

尽情地朗读,适当地理解,是这节课的主旋律,是教会孩子们用声音走进诗歌,拥有诗歌,享受诗歌,与诗歌亲密接触。而我,也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朗读去浸润学生、感染学生。我知道,只有投入地朗读,才能让孩子们跟上我,牵着我的衣角走上诗歌之旅,才能激发起孩子对诗歌的热爱。

想象——用情境唤醒诗性

儿童诗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而这些如果缺乏想象,是无法体会得到的。想象,是诗歌腾飞的翅膀,是创造艺术形象的思维能力。这节课,在让孩子们学会想象的方法上,我根据《愿站成一棵树》这首诗,创设了一个儿童感兴趣的情境。

这首诗描述的是,作者在林中站成一棵树,聆听鸟儿叫声的美妙。反复地诵读这首诗,我感觉这首诗还暗暗传递着更深层的意蕴。那就是,当站成一棵树的时候,心会静下来,想象之翅便会展开飞翔。因此,我把这种感觉化为自己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告诉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传递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当我们站成一棵树,也就是静下心来的时候,就不仅会听到鸟儿们的叫声,还会听到许多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在充分感知这首诗以后,孩子们站起来,站成一棵棵树,站成一片林,让他们跟着音乐再去诵读、去聆听。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孩子自然感悟诗的意境,激活孩子的诗性。

以凝神想象来唤醒沉睡的诗意,在本课中还有一个细节得以体现。请学生欣赏《想变成……》这首诗谱成的歌曲时,我这样来引导:“孩子们,请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让你的想象飞起来。这时候,你,就是一棵树、一朵花、一阵风……”如此诗意的描述,使孩子们又走进了另一情境中,找回自己潜在的诗心。

言说——用想象放飞诗情

儿童诗是属于儿童的,因为它离孩子很近很近。课堂上,我们除了要为孩子创设自由的诗境以外,更要给孩子们空间,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充分地读与想之后的言说,就是让孩子们用想象来放飞诗性。言说,也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儿童诗对话,是自我感受与天然诗性的对接。

为了让孩子能自由的言说,不对以后的儿童诗写作产生畏惧感,我运用了无痕的有台阶式训练。而这台阶,是三年级孩子能够跨得上的,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认知水平的。学习《愿站成一棵树》时,我让孩子学说一句话,“在你的想象中,鸟儿唱的是                ”。学生根据童诗进行一句话的模仿。学习第二首诗《想变成……》,学生的模仿由一句话变成了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变成的事物。请你也来模仿诗人,说说你想变成的事物能为大家做些什么?”这样的言说,是让课堂成为一片放飞诗情的天空,让孩子们与诗快活地对话;这样的言说,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说,一种口头的写,给学生带来的是成功的愉悦;这样的言说,也是通过想象来放飞诗情,通过诗的韵律来锤炼儿童的语言。

倾听——用耳朵捕捉诗意

教学儿童诗,应该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发现丰富多彩的世界,捕捉生动奇妙的声音。好的倾听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捕捉到更多的诗意。

在请学生欣赏我朗诵的《让太阳长上翅膀》一诗时,我们齐声诵读最后一小节之后,我不准备做任何讲解,就只是把这一小节接着他们的诵读再读一遍,然后把其中的一句反复一次。这样的接读,其意就是让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诗的关键句中去,聆听诗的内涵,捕捉诗的意蕴,从而直抵诗的内核,产生顿悟。

聆听金波爷爷与大家对话时,更是让学生懂得儿童诗可以“带着我们神游四方,让我们的心灵一起歌唱”,懂得读儿童诗时“诗也在读我们,诗让我们的情感温暖,呼吸流畅,心跳有力,让我们生命如歌”,懂得“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阅读从读诗开始”。聆听金波爷爷这些至真至诚富有诗意的语言,对于每个儿童来说,都是一次阅读儿童诗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启蒙。

引导学生尽情地朗读、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言说、有趣味地倾听,是促使学生在展露天性、开启情智的同时,领悟儿童诗的情趣。然而我觉得,这只是站在儿童诗的一方去准备教学。解读儿童诗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去解读学生。于是,我请中山路小学的老师把他们班学生的名单发给我,一个一个读准记牢。不敢确认的字,还一一查过字典。在做这些事的时候,灵感突然来了:为什么不将孩子的名字做成胸牌,既可以很快地解除隔阂感,又可以和孩子们的心贴得紧紧?

是的,课堂上,如果我想让孩子与儿童诗、儿童诗人的心贴得紧紧,那作为教者,我就必须与孩子的心贴得紧紧。拥有童真,才可以感受童趣;珍惜童真,才可以分享孩子阅读童诗带来的快乐。我多愿,自己的心也能长上翅膀,带着儿童诗飞到孩子心里,为孩子的生命注入爱与美的源泉,让孩子的心灵因诗歌而得到舒展。

    真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富有诗意的童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