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润泽孩子的心灵
——浅谈古文在现代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丁晓宇
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凝炼传神,意境高远,丰蕴的思想与生动的形象往往融为一体,耐人寻味,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为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促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古文学习已经渐渐受到了重视,小学阶段要求必背古诗70首,每册课本中也涉及了古诗词的学习。但一学期三、四首古诗词,数量少,要求低,学生往往在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后浅尝辄止,收效甚微。其实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是感兴趣的,就拿最近收视率很高的百家讲坛来说吧,该栏目成为2006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排名第二,绝非偶然。无论是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学生们都爱看,往往是看完视频后再读原著,学习之余还津津乐道;学生随口哼出的流行音乐也注入了古文元素,连除夕夜的新春联欢晚会也唱上了“孔夫子、中国字”“青花瓷”;奥运会开幕式上许多元素更是与古代经典有关,这些是媒体对孩子的影响。
纵观整个小学教材,除了古诗词,还有很多文章涉及到了古代的经典文学,如文包诗、名著改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价值让古文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从初涉古文到走向经典,实现与中学学习的衔接呢?
一、多元激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遥远,特别对于小学生。企图用古文导入阅读教学岂不南辕北辙?其实不然,一位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没有采用常用的解题或介绍人物的方法导入,而是请大家猜谜。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摘录了《三国演义》中对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描写。老师边念边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当老师念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哪里还顾得上举手,争先恐后报出了诸葛亮的名字,学生对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而且对他的智慧充满了崇敬,老师还不忘相机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介绍,为学习课文打下伏笔。当老师再读“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烈马,手提丈八点蛇矛,好不威风。”时,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张飞,老师不置可否,紧接着又读了一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答案。谜面用略显通俗地古文形象地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学生很容易就猜测出了谜底。这是教师第一次将经典阅读中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出示,既显得简单又十分有趣,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经典阅读中这一类文字的表达魅力。
在教学完刘备呵斥张飞不得无礼地对待诸葛亮的课文片段后,学生正在为粗鲁的张飞发出善意大笑的时候,教师又一次将小说中的原文出示,引导学生诵读。有了现代文字的铺垫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小说原文,再加上原文中对张飞这一卤莽行为地描写更为细致、精彩,因而读完原文学生再一次爆发出笑声。紧接着欣赏了评书“张飞请诸葛”片段,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更是悦纳了这一段历史,对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于是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经典阅读的快乐。在全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发给学生一张纸,上面就是原著《三顾茅庐》的片段。当学生一口气读完,教师让学生把现代文字与经典文字做一比较,学生不难发觉原著原汁原味更吸引人,其次原著的语言精致、简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出原著,让学生对比着手头的现代白话文一起阅读。这样的一来,学生不再惧怕原著中的一些难读的词句,以及一些难懂的历史背景。后期,教师又选取了经典电影片段,让孩子们在视听盛宴中走进这段历史。
这位老师是显然智慧的,在她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听懂了这些古文,而且能抓住关键描写得出人物性格特点,在比较中找到所描写对象。学生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比较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在这节课中古文好像离孩子们并不遥远,孩子们陶醉在古代名著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中,被三国人物不凡的气度、英雄气概深深折服吸引,被那恢弘盛大的战争场面所吸震撼,被那诙谐幽默人物轶事所吸引,并感受到虽语言表达形式不同,但各有精彩。通过多元学习,阅读这些人物的故事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啊!
其实,小学阶段的许多课文都有课外阅读的指向功能,特别是古代文学经典的阅读。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更多地需要用课外的时间,帮助孩子拓展,比如在教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对《史记》的阅读,在教完《三顾茅庐》后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在教完《孔子游春》后对《论语》的阅读等等,都有待师生在课内开发阅读兴趣,课外实践阅读行为。的确,经典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在特殊的历史甚至是文化背景上,这些成为了一些学生阅读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找到一条条途径帮助学生克服亲近经典阅读的障碍,让学生能自由地游走在经典阅读中。
二、回归原文、深入体会人物品质。
受到学生身心特点的限制,如果说中年级还是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经典、走进经典的话,那随着年级的升高,自主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古代文学的阅读会更主动,收获也会更多。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老师只是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但在课堂伊始,学生在介绍背景资料时运用了大量的典籍文献,他们阅读了《报任安书》,并引用了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后的一段话“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局则忽若有所之,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来表达他的生不如死,有的同学又用自己的语言对这段古文进行了讲解。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都是好奇的,特别是读到作品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呐喊、愤懑、不平与痛楚时,共鸣油然而生,于是更急于、乐于、善于阅读文中的故事了。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又穿插进《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描写,并在反复品读中发现文章以第三人称来写,而这段古文是第一人称的直接表达,其更真切可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司马迁后来的所为产生敬佩之情。相信在深入体会人物品质的基础上,阅读教学会更加丰实,课前的一段介绍也会更有价值,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又能更上新的台阶,主动阅读的兴趣会更浓厚。随着这些历史故事的学习,五年级的很多学生都喜欢上了古文的阅读,他们发现历史是这么有趣,很多历史人物身上具有如此光辉的品质,让人震撼,古代文学经典值得一读!
三、拓展迁移、让古文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
小学生的记忆库中至少有必背的70首古诗,但有多少机会让他们吟诵,更不要说运用了,于是一首首经典诗歌在背上后又被渐渐遗忘。那怎样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时刻帮孩子回顾那些经典呢,一位老师在教学郑振铎的《燕子》时给了我很好的启示。这篇课文的第二节描写春景的句子很美,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头脑中都留下了一幅幅春景图。老师这时话锋一转:读着并欣赏着这美好的景色,你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句诗歌呢?谁想起了,谁就是小诗人,请大声吟诵。这一说,学生的诗库被激活了,有的直接背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将课文与古诗结合:二三月间,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真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啊!孩子们俨然变成了小诗人,一首首诗歌脱口而出。老师又即兴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了几首,学生们吟诵得更欢了。
在这样反复的阅读文本与吟诵诗歌相交替、融合的过程中,名家的经典散文作品在孩子的眼中更具画面感,学生对文字的体验也更丰富了,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整节课如诗如画,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节课中,学生文章会背了,古诗得到了复习与运用,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探究典故、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到了高年级,学生都喜欢读历史,究其根源,历史故事除了让学生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悠久的文化,独特的文学魅力。特别到了初中,古文数量激增,如果要做到更好的与初中衔接的话,古文的适当、适时、适量的渗透对学生的长远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教材编撰者为了降低小学生的阅读难度,小学阶段的很多历史故事都是根据古文改编的,文章是通俗易懂了,但却失去了原来的韵味,也缺少了文化的底蕴,故事仅仅就是故事了,中国的古文与历史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同的文化渊源。作为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故事的价值?如果只是教了改编后的课文总觉得意犹未尽,但古文对学生来说难度又太大了,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呢?一位老师在执教五年级的《螳螂捕蝉》时的方法很值得借鉴。这篇课文通俗易懂,老师在学生读懂、读透的基础上,最后出示了原文:“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学生只读了一遍就理解了,而且有滋有味,他们发现古文又别有一番韵味,语言简练,字字珠玑。学生很兴奋:这么长的一段古文,他们居然毫不费力地读懂了!想来是这位老师出示古文的时机太好了,这篇古文作为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既巩固了对课文的认识,又让学生接触了古文并品读,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学生通过“敢有谏者,死!”等语言了解了大臣不敢谏的原因,更感受到吴王的性格,对春秋这段历史也充满了好奇,于是适时又出示了相关历史介绍与春秋五霸地理位置图,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探求欲空前高涨。这位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明白了很多历史故事都有其历史渊源,读古文更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产生探究的欲望,主动挖掘历史故事、成语故事、或一些俗语背后的典故或出处。文本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
孩子们生活在当下,接触古文,感受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的机会已经很少,于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古典文学的教学已显得十分必要,让古文在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同时也能润泽孩子的心灵吧。相信古代文学经典完全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