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专题研讨>>文章内容
苏教版第一学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览表
发布时间:2009-04-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年段

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说明与调整策略

备注

一上

部总

关系

苏教版第一册

3839

求两部分的和

1. 初步读懂通过图文结合、括线和问号或表格等多种形式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情景,能从图文或表格中收集条件,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求一共是多少。

2. 把解决问题与计算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收集信息、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初步学会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3. 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而来,初步形成学好数学的积极心理倾向。

教材安排先单独学习分与合,再进行加和减的学习,而分与合中又蕴涵着两部分合起来和把总数分成两部分的内涵,也是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这样分开学习割裂了这两部分的知识联系。所以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先进行了5以内的分合学习,紧接进行5以内的加和减的学习。

这里是学生首次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看图说三句话,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这也是初步理解实际问题的最基本的结构。

在学习加法之后学生学习5以内的减法,也就是初步学习求部总关系中部分量的框架结构。指导学生用三句话来表达图意,理解求部分量的基本结构。

结合学习67的加减法,学会括线式和图文式解决问题的结构,并能用语言准确表达题目含义或图意。

在教材第91页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首次学习表格式的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能正确表达题目含义。

教学设计见附件1

苏教版第一册

4041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或另一部分)

1. 能读懂通过多种方式呈现的图意,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2. 能联系具体情景,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与同学交流思考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3. 能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设计见附件2

一下

部总

关系

苏教版200512月第4

第二册第9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或另一部分)的对比

一下

部总

关系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P49

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的求和问题。

1理解求被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真正明白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整体。

2. 理解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能有条理的思考,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 步认识应用题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分析:学生已经会用加法解决求和或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也已经学会用减法解决求剩余或求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这里学习求减数的实际问题,他与求剩余、求一个加数的问题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是求部分数的实际问题,也都用减法解决。学生学会了这一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减法的含义,加深对这几类实际问题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1. 系实际问题使学生准确理解题意,明确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就是求部分数的实际问题,都用减法解决。能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说完整话的能力。

3. 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下

相差

关系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分析: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减法的含义,这是他们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基础。学生在生活中还经常对两种物体的个数进行比较,面对实物能判断哪种实物的个数多,哪种实物的个数少,哪种实物比哪种实物多几个或少几个,这是他们学习本课的经验基础。教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2. 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情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二上

份总

关系

求份总关系的实际问题

P5

例:每堆有( )个胡萝卜,有( )堆,一有( )个。

1

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P30

8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 )只小猴。

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1.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 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4.

5.

二下

相差

关系

求相差关系中的大数或小数的问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和讨论,领会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解决。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

5.

二下

倍数

关系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能用乘法去正确计算。

2.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4.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

1. 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

4.

二下

与有余数的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1.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

2.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

3.

4.

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1. 经历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这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志。

4.

5.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 引导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分析乘加、乘减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

2.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想法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

4.

5.

三上

单价、数量、总价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1. 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含义。

2. 分析概括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单价×数量=总价”并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推出求单价与数量的另两个数量关系式

3.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并为学习归一应用题做准备。

4.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

6.

先求总和或剩余,再平均分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 经历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这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志。

3.

4.

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学生已经学习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用两步计算解决过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有关信息,理解信息中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根据所给信息,学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间的联系。

2. 能借助线段图,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

3. 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4.

5.

连乘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1.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5.

求经过时间的简单实际问题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索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4.

5.

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在掌握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数的范围由整数扩大到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探索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下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分析:是上学期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运算,也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

1. 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决此类应用题。

2. 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4. 渗透事物间的联系和比较的思想。

5.

6.

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掌握求和求差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数的范围由整数、分数扩大到小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