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从体验美学的理论来看,体验与生活,体验与积累,体验与表达,体验与建构,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相互渗透和生成性。在作文教学中对其进行多维透视,切实把握体验与生活、积累、表达、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渗透生成的特性和规律,对搞好作文教学实践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认识了体验的人文价值,尝试用体验式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体验,不断丰富自我情感、提升自我人格,实现自我的完整性建构。我们的教学遵循这样一个过程:诱发体验、唤醒体验、深化体验、表达体验。体验作文的提出,就是对长期应试作文教学的颠覆,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 键 词】 体验 建构 诱发 唤醒 深化 表达
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从体验美学的理论来看,体验与生活,体验与积累,体验与表达,体验与建构,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相互渗透和生成性。在作文教学中对其进行多维透视,切实把握体验与生活、积累、表达、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渗透生成的特性和规律,对搞好作文教学实践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认识了体验的人文价值,尝试用体验式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体验,不断丰富自我情感、提升自我人格,实现自我的完整性建构。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真实表达自己切切实实的真情实感的过程。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困惑于学生没有体验,或者有了体验表达不出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用作文尽情抒写生活的精彩呢?
一、诱发体验
惟有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惟有关注到学生成长、关注他们内在的和流动的精神世界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充满一个个活生生、连续不断的生命冲动。在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探询、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去接触外部世界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内在的、深刻的、神秘的领悟和理解,伴随着独特的、不可言传的生命冲动的瞬间体验。体验式作文教学,首先要发现学生的成长气息,探询他们的成长需求,引领学生及时感受、把握与捕捉这些瞬间体验,并及时记录,不断积累,不断反思,实现自我精神的真正成长。因此,我们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投学生所好,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情境,诱导和激发学生相关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和欲望。
1.组织体验活动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的切身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丰富体验。
在桂花开放的季节,我们应景教学了课文《桂花雨》,学生对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非常感兴趣。在八月中秋前夕,节日的气氛十分浓郁。觉察到学生的需求,让他们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家人一起做月饼,在做饼过程中,感受家里的气氛,观察家人的言行举止,觉察自己的情绪;在节日过后,把自己做的饼带到学校和同学分享,比谁的饼香、好吃;最后选择自己最有感受,体验最深的一个情景写篇作文。于是,这个大家几近忘却的传统,被学生当作喜讯和大事,争相传播,踊跃尝试。在家里,学生个个满怀新奇,边动手实践,边体验生活滋味,不知不觉便投入进去。如做饼乐——“奶奶才刚舀好面粉,我便兴奋地奔过去,放下两手在盆里一阵乱搅。顿时,烟尘滚滚,遮天蔽日。奶奶瞪着眼珠子一叠声地呵斥,却丝毫也不减我的兴致。等我嬉笑着抽出手挠痒痒时,又摸了一头一脸的白粉,像个鬼似的。惹得奶奶又好气又好笑地骂:‘死丫头!’”再如做饼难——“没想到做饼竟这么难。才把面粉倒出来,一不小心粉撒了一灶台,白花花的抹也抹不干净。倒上水机械地和着,看到面粉潮的地方结成了块,干的地方却怎么也团不起来。妈妈终于不耐烦要把盆夺过去,我却强着不放手。再添点水就好了,我一边安慰着自己一边倒水。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水一下子冲下去又太稀了!我着急得直跺脚。唉,妈妈说只好摊面糊吃了。”情感的闸门一打开,情绪思维不觉活跃起来,体验如滚滚潮涌,随时闪现着智慧和灵性的火花。
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善于组织一些主体性活动,比如社会实践、家务劳动、调查、访问、演讲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生活的磨练、熏陶中感悟、体验成长的乐与忧。
2.创设体验情境
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无米下锅”,没有写作的材料。心理学家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的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诱发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写作欲望,调动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我们要善于“导演”情境,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让他们如临其境,从而产生写作的愿望和灵感。
母亲节到了,让学生通过作文的方式感受妈妈,感受妈妈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对家人孩子的关怀和爱,从而向妈妈表达爱与感恩,写一写《我眼中的妈妈》或《我心中的妈妈》。教学前,让学生每天回家暗地里观察母亲,并抓住其中一个生活细节细致观察,捕捉妈妈的神情、动作、语言,揣摩妈妈的内心。教学时,让学生演一演自己眼中的妈妈,演一演妈妈生活的一个场景。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学生间的交流变得自主而热烈,促进了他们对某些生活情景的回忆,激发了他们内心对妈妈的爱与感激。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说:“我坐在台灯下看书,又听见妈妈在厨房里咳嗽的声音。我们家的油烟机坏了,每天做饭时,妈妈都会被呛人的油烟熏得连连咳嗽,但她好像从来没有埋怨过。我喜欢吃炸春卷,妈妈隔一天就做一回。炸春卷的油烟更大,妈妈每回都皱紧眉头坚持着。但只要等热气腾腾的春卷一出锅,她总眉开眼笑地招呼我趁热吃。”看他演到妈妈剧烈咳嗽的这一幕,许多学生的眼睛里都泪光闪闪。
某一种实际的情境,或模拟情境,甚至想象的情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的真切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他们的体验。我们要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境,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等。
二. 唤醒体验
学生并不缺乏生活,也就不缺乏体验。当学生时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总之是演化为理性模式——这就是原型。体验式作文教学如何来唤醒学生的那些原型呢?
1. 以物迁移
作文《我和好朋友》,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感受最深的事,和同桌聊一聊,重温当时的情景。回想一起做过的事,一起玩过的游戏,说过的话。再把好朋友的照片、赠送给自己的礼物、纪念品拿出来欣赏、把玩,睹物思人,倾诉自己对好朋友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响非常热烈,一段段生动、具体的描述,有急着与大家分享自己和朋友间相处的快乐的;有述说自己和朋友间的误会,让大家评理的;有把自己对与朋友相处的困惑说出来,请大家出谋划策的。许多生活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回放,不仅唤起了回忆,还掀起了情感的波澜。经过时间的洗练、加工、沉淀,这些带着主观个性色彩的体验更加丰富、深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原型”体验,平时这些“原型”体验像存放在仓库一样,被学生忽略,但并没有真正遗忘、消失。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条小路,一扇窗户,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心底的某种情绪,唤起作文的欲望。要唤醒这些体验,就要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中,把作文的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生活沟通起来,引来源头活水,学生怎能不一吐为快?
2. 同伴交流
写作文《烦恼》前,让学生和好朋友说悄悄话,把自己的烦恼向好朋友倾诉,说不出口的写在纸上交换着读。然后好朋友之间互相交流听对方倾诉之后的感受。在来来往往中学生互相关注、试探、观察,增进了了解,沟通着情感,交流着思想。交流本身吸引着学生的参与,交流唤起学生更多的喜怒哀乐,使他们的内心变得细腻而敏感。听对方描述其生活的细节,一些场景和场景中的事物时,会链接到自己头脑中的“原型”体验,从而触发自己的回忆和联想,引起一些情绪上的起伏,好比情境再现。
学生心中积累的体验每一次被唤醒,都会生成更新的体验。学生有许许多多的渴望:对童真的拥有,对纯洁友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快乐、忧伤、烦恼等。还会有一些共同的爱好:阅读、听音乐、运动、游戏等。这些共同的渴望、感受、爱好活跃于学生心灵的无意识中,它总是无意识地隐而不露地于冥冥之中左右着他们的体验、表达。
三、深化体验
真正的体验是个体的、独特的。真正的体验是深层的、隐秘的、神秘的内心感受,是难以言说和难以捉摸的。真正的体验不能是肤浅的感受,看或听的一些表象。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既要有对事实的接受和把握,也要有思考之后对事实的丰富和补充。引导学生潜心投入到情境和角色中去,才会有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体验。教学要让学生的体验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内隐走向外显。
1.聚焦细节
在活动的某处细节,或关键步骤的瞬间,提醒学生注意体验,把学生的目光吸引聚焦到某个现象,再将其中最动人心处反复回想,在内心作定格、特写、重放等处理,直到让自己若有所悟为止。
2.化无形为有形
活动中有些体验、感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这样的感觉是瞬间的、稍纵即逝的。这时要建议学生抓住眼前、身边与之有连带关系的熟悉、有形、可感的事物来体验,把不容易感受、不容易传递的东西,转化为常见、可以唤起其他人同感的事物来表现。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借助人物的表情、体态、动作、语言来揣摩。
3. 多感官全参与
体验中,学生习惯依靠视觉和听觉。但在许多时候,单纯的看和听所接收的信息十分有限,无法全面认识事物。体验时,我们要建议学生不光用眼看、耳闻,还有用心体会、思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体验才会更全面、细致,才会有更丰富的感受。必要时,要给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体验的机会。只有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描写事物时才会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
四.表达体验
体验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体验,有了激情,才能有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一吐为快,才是好作文。体验和表达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在应试作文教学影响下,我们往往关注学生如何表达,却忘记了学生的体验,以至于形成了对作文结构套路的刻意追求。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体验中才能表达。应试作文教学重视技巧、技能的训练,即重视如何表达,这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学生没有内心的体验,形式又依附何处?是体验呼唤着形式,寻找着形式,形式是体验生发出来的,只有在学生有了体验急需表达的时候,才去寻找合适的表达形式。而且特定的体验本身就已经包含着它采取什么显现的方式的依据和要求。但体验并不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把不易把握的、瞬间性的、内在的神秘的体验表达出来,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1. 运用情感化语言
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在作文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乏味的语言只能表达乏味的情感——即使你此时心潮澎湃。
例一:“气急败坏的老鼠躲进了有垃圾桶‘掩护’的一个墙角,我害怕得毫毛倒竖,心跳如擂鼓,尖声喊叫,招来‘援兵’老爸,增加火力,欲将它赶出我方领土。老爸立马搬来‘主战坦克’——拖把,与敌方展开激烈战斗。说时迟那时快,胆大包天的老鼠竟然一溜烟窜进了客厅,钻进了鞋柜里面。妈妈占据有利地形,拿出致命武器‘毒气弹’——喷雾剂没命地喷,欲将老鼠置于死地……”
例二:“大雨如注,窗外的雨帘隔绝了我和世界。此刻的天和我的心情一样阴沉。从知道考试失败的那一刻起,我的心里就像塞了一团棉花一样闷得透不过起来。我想哭,想把心里的沮丧、自卑像雨水一样一股脑儿倾泻出来。可哭完了呢?我又该怎样面对那样一张把我的失败书写得明明白白的试卷呢?”
两个片段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两个学生不同情景下的内心情感。一个活泼、机敏,幽默、欢畅,另一个忧伤、沉重。可见,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能传情达意,语言本身也富有感情的色彩,情感化的语言必然把情感渲染得更加浓烈、泾渭分明。
2.运用个性化语言
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化的情感,那么,与这种烙有学生主体生命痕迹的言语内容相吻合,作为其外化的语言形式也应具备写作主题的个性特征,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
学生习作:“街头巷尾,伞花一朵接一朵绽开了。这时的雨,仿佛一个温柔的小姑娘,像小小的玻璃珠儿,很小心地落在伞面,湿润的空气中,似有似无地搀杂着清新的苹果味、芬芳的玫瑰味、悠长的香橙味……清爽无比,却又带一缕寒意。我想,是她们在提醒人们加些衣衫吧。雨好大啊,雨披一件接一件穿上了。这时的雨,好似一位严厉的老教师,像颗颗粒粒大石子儿,不耐烦地挥舞教鞭,躁闷的空气中,似有似无地蕴含着过熟的大栗味、轮胎的橡胶味、隐隐的香烟味……有点呛人,却无不带着一阵巨风。你看,是不是他们在向人们‘示威’?雨变小了,车辆一辆接一辆变多了。这时的雨,俨然成了一群芭蕾舞者,像怕是打扰了这份宁静,挪动着细碎的舞步,清新的空气中,似有似无地夹带着宜人的黄瓜味、浓郁的栀子味、淡香的绿茶味……多好闻呐!却无不带着一丝暖意。你说,她们在低语什么呀?”
学生内心的细腻、善感是否也从作文的字里行间得以显现?学生想象、情感的丰富,是否也从文中的字字句句流露?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体验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带着真实、原创的印痕,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
体验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体验就是人生命存在的方式。生活着就是体验着,体验着才是生活的真正存在。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描写生活,把生活的丰富、生活的多彩,变成作文的丰富、作文的精彩。体验作文的提出,就是对长期应试作文教学的颠覆,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