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在描绘画面的过程中,理解“和”、“镜未磨”等字词,进而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2.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拓展学习《题君山》。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其中“和”字尤为精妙,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望洞庭》早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作为古诗积累,他们就已经熟读成诵了,如若按照常规的古诗教学套路:读诗——解诗——背诗,对于学生缺乏挑战,难以形成课堂上的兴奋点。因此在教学时,我试图简化学诗过程,通过叙述画面来理解关键字词,同时体会诗歌意境,来提升诵读的质量。 2.学生分析 进入四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走入正轨,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预习、主动积累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学习写景文章时,部分学生已经懂得欣赏画面、抓住关键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但在自己写景时,还不能做到有序、细致、具体和优美,更不擅长将自己欣赏景色时的感受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上,解诗意、背诗句的低层次目标很容易能完成,但对于古诗意境的感悟程度层次不齐,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 常规积累 诵读词句 ( |
|
开火车说好词好句。 |
通过有关描摹景色的好词好句的诵读,丰富学生的积累,为学生看图说话奠定基础。 |
二、 导入课题 背诵古诗 ( |
1.揭示课题,板书。 2.指名背诵古诗。 3.要求学生齐背古诗。 |
1.读题。 2.指名背诵古诗。 3.齐背古诗 |
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将背诵古诗作为开首学习内容。 |
三、 指导看图 描绘画面 ( |
1.出示任务一:观察图画,描绘画面 (1)指导观察顺序。 (2)指导描述画面。 (3)巡视学生完成小练笔。 2.相机评价指导。 |
1.完成任务一 (1)明确观察的顺序,如由上至下、由远及近。 (2)完成小练笔 2.口头交流片段。 |
让学生养成有序观察的习惯。 在交流中练习把画面说具体、说优美。 |
四、 扣关键词 感悟诗意 ( |
1. 指导朗读古诗。 2.鼓励学生质疑。 出示任务二:质疑学习,交流解疑 预设:理解“和”、“镜未磨”。 (1)同桌讨论交流。 (2)交流: a.“镜未磨” b.“和”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诗。 出示任务三: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4.老师看了这幅画面,也写下了一段文字,想听吗? 你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这段话中洞庭湖给你的的感受吗? 5.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诵读古诗。 |
1.朗读古诗。 2.学生质疑。 (1)同桌讨论交流。 (2)交流。 3.朗读诗句。 4.倾听片段说感受。 5.诵读古诗。 |
将环节三画面的叙述投射到字词的理解上,通过学生对画面的描摹来领悟关键词句。 领悟了意境之后的朗读。 |
五、 拓展学习 ( |
1.补充古诗《题君山》。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看洞庭的角度。 (2)“青螺”的含义。 3.指导诵读。 |
1.自读古诗。 2.同桌自学,比较异同。 3.练习诵读。 |
|
六、 布置作业 ( |
布置作业: 1.背诵《题君山》。 2.想象《题君山》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一段话。 |
|
课内学习的课外延伸。 |
望洞庭
发布时间:2009-04-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