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实践传真>>文章内容
握蛋
发布时间:2009-04-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活动目的

指导学生观察、体验“握蛋” 实验,注意实验中场面、气氛、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揣摩其心理活动,口头交流观察的见闻和感受。

活动内容

《握蛋(小鸡蛋PK大力士)》第一课时

动准备工作

一枚生鸡蛋

一、热身运动:

交流自编的笑话,师生一起评点,评出“最好笑”笑话,奖励小奖品。

二、讲明观察实验的注意点(预先板书出示):

1、 注意实验的器具、材料准备,用料、用量要观察仔细。

2、 注意实验步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关注每一步骤的实验现象。

3、 重点观察实验操作人员的动作、神情、语言、内心等表现。

4、 注意实验时的场面、气氛和观众的神情、动作、语言、自己的心理活动。

三、指导观察实验过程:

1、 出示鸡蛋,(作神秘状):预测用手使劲握鸡蛋结果如何?(以引起学生争论)。

2、 请谁先来试一试?(作不经意状请出一个小个子身材单薄的女孩子尝试握蛋)

指导观察握蛋人的动作、神情,握蛋的结果,大家的反应,当时的场面、气氛。

3、 应大家的要求请出“大力士”同学握蛋。(关键环节)

指导观察他握蛋前如何上场,握蛋时手的动作(手指、手臂)、脸上的表情,身体姿势,当时的场面、气氛,同学的反应。因势利导地提醒学生观察,需要时放慢节奏,或请握蛋学生停下来,或重复做一次动作)

4、 请握蛋的同学再次用力,指导大家观察,并要求当场描述握蛋学生表现。

5、 应要求请不甘心的人尝试握蛋,体验握蛋,选出典型要求当场表达感受。

6、 组织讨论,揭示鸡蛋握不破的奥秘,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最老师归纳,再板书出来。

四、交流观察实验后的感受:

1、 选点组织好语言与同桌说说对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看法、想法。

1)围绕心中的疑问。

2)围绕实验前后认识的变化。

3)围绕你从实验中感觉到的趣味。

4)把蛋当作童话人物,说蛋与人的对抗……

列提纲记录实验经过。

活动后记

在实验前学生预测握蛋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蛋很脆弱,一握就破。个别学生断言握不破,但不知道是何原因,只是好奇的猜想。因此,实验的目的定位:验证鸡蛋是否能握破,同时探究其原因。大力士握蛋前,大家对他寄予厚望,加上我的渲染,大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加油”之声不绝于耳,此时指导观察效果非常好。通过力气小的和力气大的握蛋对比,揭示蛋破与否与用力大小无关,激起学生探究其真正原因的热情,使实验再度掀起高潮。实验之后的交流为习作中呈现不同角度、个性化的感受和认识做了铺垫,不至于千篇一律。

活动目的

指导学生回顾“握蛋”实验,练习有序、有重点,具体、生动地记叙。重点指导习作构思和如何表现实验场面、气氛、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活动内容

《握蛋(小鸡蛋PK大力士)》第二课时

动准备工作

自主体验握蛋。

一、热身运动:

比赛:描述大力士握蛋时的动作、神情,精彩瞬间。

描述握蛋时的场面、气氛。

要求:紧扣主题,描述具体、生动,语言活泼、富有个性。尽量不重复别人的用词、语句。

二、回顾实验情景,完成习作构思(根据学生回答择要板书):

1、实验步骤。

2、讨论确定写作的顺序,各部分的内容。

3、讨论确定习作重点:大力士握蛋环节。

4、讨论重点部分如何写具体、写生动。

1)从哪些角度去表现?(场面、抓住典型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等)

2)叙述的顺序:握蛋前(气氛的渲染)、握蛋时(捕捉握蛋同学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观看同学的反应,写详细)、握蛋后(大家的思考和议论)。

3)讨论确定关键词(板书) :

身体强壮——个高体重 拔河队主力 练了两年跆拳道

握蛋前 信心十足——昂首挺胸 脸带微笑 甩着手臂 迈着大步

后援支持——围得水泄不通 眼神热烈 高喊加油

作——抓 紧扣 指头发红 手臂微颤 青筋暴突 脚蹬地

握蛋时 情——脸涨红 眉紧锁 张大嘴 汗如雨

言——喊

氛——紧张 喊声 紧盯 鼓励

握蛋后 面——垂头丧气 一脸纳闷 大吃一惊 议论纷纷

5 讨论预设习作亮点:

1)握蛋同学手部动作和脸部表情的细致描写。

2)握蛋时的热烈场面和气氛描写,同学们的紧张情绪。

3)“我”的心理活动。

6、给作文命题,确定习作角度。

三、独立完成习作草稿。

活动后记

从教学设计全过程看,指导已经竭尽其详。有无必要?有。学生不会写具体、写生动,问题在于不会观察,或者观察了没有内化,内化了又不会提取,不知道在哪里用笔墨。初始阶段细致指导扶着走,能让他们熟悉这样的路子,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掌握方法不能靠灌输,必须在模仿中逐步领悟。指导过细会不会框死学生的思维,造成习作千人一面?事实上,学生的兴奋点是不尽相同的,所关注的面会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有不同角度和深度,感受和体验个性化色彩更浓,因此习作的用力处不一样,语言特点也不一样。即使最初阶段共同的地方比较多,也不是问题,只要学会了方法,今后遇到不同命题的独立习作还是会异彩纷呈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