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实践传真>>文章内容
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数中间有0
发布时间:2009-04-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主动有效地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数中间有0)的算法,经历探索的过程,会笔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灵活运用估算方法,估计三位数(乘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3.能结合具体情境作出恰当的判断,合理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培养数学的敏感性。

4.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制定依据: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由于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乘法计算中相对特殊的情况,所以安排在三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笔算方法的教学之后。整节课的教学注意口算、笔算、估算相结合。便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索性学习,形成相对合理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笔算时,教学0与一个数相乘都可看作若干个0相加,因此教材着重引导学生联系对乘法含义的已有认识以及日常生活经验体会“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合理性。在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时,要求学生求出“学校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要求学生估一估,再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注重估算、笔算相结合。拓展题又让学生比较了个位要进位与不要进位时的区别。巩固练习都是估算与笔算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锻炼学生的计算技能。

2.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笔算一般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对笔算的法则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会运用合理的方法估算一般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小。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也有学生在笔算过程中还没有自觉估算的意识,而且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在本节课上进一步加强要求,真正实现口算、估算、笔算“三算合一”的境界。

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对乘法的含义理解比较到位,因此在本节课上,要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新概念不会存在困难,但是在具体的笔算过程中,仍旧会有一些学生出现044的情况,期待通过一些题组的辨析减少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常规

积累

1.依次出示卡片,指明学生开火车进行估算:

193×4 416×2 491×5

813×2 3×286 3×692

2. 出示课题: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合理运用方法估一估:每一个算式的积是几位数,积大约是多少。

课前热身,唤起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回忆,增强对数的敏感。

二、

(一) 情境导入

出示学校体育馆情景图并提问:

1.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是怎么知道的呢?

2.一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仔细观察,收集信息:一个看台有6排,每一排有17个座位。

在随堂本上用竖式算一算。

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出问题,使他们深切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引起解决问题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

1.估一估

提出问题: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请大家估一估,4个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02 × 4400

100

2.算一算

提出问题:到底有多少个座位,请用竖

式算一算。

捕捉资源并展示。

组织交流:哪个对哪个错?为什么?

教师回应:

当笔算的结果与一开始的估算出入

很大的时候要自觉检查,分析原因。不能估归估,算归算,要让估算起到真正的作用。

哦,40到底是0还是4呢?(4

×0=0 4)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可没有研究过。谁能说一说。

根据乘法的含义,40表示40

相加,(0000=040相加等于0,所以4×0=0,而不是4

追问:0×7= 0×8= 等于几

呢?为什么?

0×2 6×0 0×9 1×0呢?

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吗?

独立思考并回答。

预设: 102接近100100×4=400所以102×4400,而且比400大一些。

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情况预设:

1 0 2 1 0 2 1 0 2

× 4 × 4 × 4

4 8 4 4 8 40 8

观察并发表意见。

学生情况预设:

1个是错的,通过估

一估已经知道1024的积大约是400,而且比400多,不可能是四十多。

2个是错的,十位上4

0等于0,算成40等于4了。

40表示40相加,

40相加等于0,所以4×0=0

都等于0。因为70

80相加都等于0

学生口答结果。

发现规律并总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先让学生估一估4个看台大约能座多少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同时呈现在学生中出现的几种情况,便于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感悟。

理解估算可以验证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估算与笔算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验证笔算结果的正确性。

积的十位的处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中有关0的计算。

(三)结构完善

出示问题:今年体育馆准备扩建,要增加两个这样的看台,6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呢?

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做在黑卡纸上并展示。

提出问题:十位6×0怎么不写0呢?

出题判断:积的十位上是不是0

201 607 804

× 3 × 4 × 5

追问:怎么很快地判断出积的十位上是不是0

引导比较算式的特点,完善课题并板书:乘数中间有0

独立在随堂本上用竖式计算。

个别回答。

指名个别回答。

独立笔算。

观察比较,今天研究的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有什么特点。

打破例题定势,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当个位需进位,则积中间是0

通过判断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敏感。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结构化的认识和提高。

(四)巩固提升

1.指导完成 “想想做做”第3题。

1)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判断对错。

2)指出:在笔算时可以先估一估积是几位数,积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

提出问题:能不能帮图书馆老师估一估4个书架大约共有多少本书?到底有几本?有办法很快地知道吗?

指出:这是数学上移多补少的思想。我们都要善于观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巧妙的方法计算。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

提问:根据两个条件能提出哪几类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问题。

引导学生迅速估一估柳树大约有几棵?……

4.布置课作。

迅速地判断,每一题做得对不对,说说为什么。

找出具体错在哪里,再改一改。

先独立估一估,并个别回答。

独立思考后同桌轻声交流。

学生情况预设:

一步计算问题:柳树几棵?

两步计算问题:

柳树和松树共几棵?

柳树比松树多几棵?

个别回答并说说方法。

在课作本上完成“想想做做”第46题。

培养学生自觉估算的意识,真正实现口算、估算、笔算“三算合一”的境界。

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培养学生对数的敏感。

通过提问练习,使学生对数量关系进一步建立类意识。

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三、

拓展

延伸

提问:今天研究了笔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三位数的末尾有0该怎样笔算呢?

课后试一试。

独立举例研究。

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习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