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理解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能根据乘法意义进行灵活分拆,并掌握4的乘法口诀。 2.会从横向、纵向等多种角度发现不同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感受到“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 3.了解表内乘法学习的方法结构,即“找一找,编一编;灵活拆,有序拆;比一比,找关系”。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本单元整个单元的教学采用的是“长程两段”的教学策略。本节课属于教结构阶段,主要让学生感受学习表内乘法的方法性结构,即根据已有口诀找一找、编一编;再根据乘法意义灵活拆、有序拆;最后还要在已有乘法之间进行比一比,找关系。 2.学生分析 在本课学习以前,学生已经学过了1—3的乘法,相当一部分同学用各种方法能知道4的乘法算式的答案,但没有归纳、提炼出口诀,所以计算速度比较慢。所以对于记忆口诀和计算,可能学生的困难不是太大,学生的困难在于:第一,如何把握口诀背后的关系,即表内乘法的纵向关系、表内乘法的横向关系,当然也包括加倍或减半的特殊关系。第二,如何让学生灵活、有序地进行乘法的分拆。第三,如何归纳、提炼出学习表内乘法的一般方法结构。这是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 ||||||||||||||||
教、学具准备:口算卡片、口诀卡片、情境图片。 | ||||||||||||||||
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常规积累 ( |
计时口算(1—3的乘法) |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准备。 | |||||||||||||
核心过程推进 ( |
一、开放引入 |
1.出示火车图,1个车厢有多少人?2个车厢里有多少人?3个车厢呢?4个呢?…… 2.揭示课题:今天学习4的乘法。 |
1.指名1位学生说算式。 2.明确学习任务。 |
从学生看图生成探究材料。 | ||||||||||||
二、找一找 编一编 |
1.你能写出上述9个算式中哪几个的得数呢?根据这些结果,你能不能推出后面其他算式的结果?或者能不能把不会算的算式转化为根据已经学过的2、3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呢?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并编一编4的乘法口诀。 |
1.在随堂本上写出所有算式,思考结果。 2.会用转化、连加、利用规律或分拆等方法。 |
让学生体会学习表内乘法首先要找到已知,然后根据已知推未知,或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 |||||||||||||
三、灵活拆 有序拆 |
1.利用乘法意义分拆的方法可以得到结果,一起来试试分拆4×4这个算式,想一想,你为什么这么拆,说出理由。 2.要求有序、不遗漏地尝试把5×4也进行分拆。 3.剩下的几个式子是否也能这样分拆? 4. 交流学生的分拆情况:你为什么这样拆,说出理由。 |
可能:4×4=1×4+3×4,或4×4=2×4+2×4等。 2.小组讨论后学生尝试记录。 3. 独立思考。 4.集体交流。 |
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进行分拆,体会分拆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从凌乱、无序的分拆向有序的分拆提升。 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序分拆的方法。 | |||||||||||||
四、比一比 找关系 |
出示1、2、3和4的乘法算式。 提出问题:这些乘法算式之间有关系吗?有规律吗?你们能找到什么样的关系呢? |
独立思考,学生可能会从纵向、相邻乘法的横向算式、加倍、减半等关系。 |
给学生宽阔的视野,寻找不同乘法算式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 |||||||||||||
开放式延伸 ( |
1.归纳提炼学习表内乘法的方法结构,即“找一找,编一编;灵活拆,有序拆;比一比,找关系”。 2.学习了4的乘法之后,接下来我们可以学习什么?可以怎么学? |
小组讨论,交流。 |
进行学习方法结构的概括和提炼。 增强学生根据知识结构进行横向拓展的意识。 | |||||||||||||
作业设计: 二年级数学课堂练习 二( )班 姓名 一、把口诀填写完整。 一四 ( ) 四四 ( ) 四六 ( ) 四九 ( ) 四八 ( ) 二四 ( ) 三四 ( ) 四五 ( ) 四七 ( ) 二、直接写出得数。
| ||||||||||||||||
反思重建: 今天的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学生有了学习1-3的乘法的经验,通过迁移知道4的乘法的积有这样的特点,得数一个比一个多4,所以口算在上一个算式的得数基础上添4对学生来说很简单,所以基本上学生都能写出得数,有个别学生想得数会采用拆分的方法,但一般的拆分在学生看来不是有意识去拆,而是感觉可以这样,说理由也不是很多学生能接受。因为根据前面问题的引入列的算式学生理解我为几个4,现在又要理解为4个几,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因为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4的乘法掌握学习其他乘法的方法,使教结构的过程,可能这样的重心的移位对学生来说难度赠加了,但思路开阔了,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将打上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倍数关系没有接触,有些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苦于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感觉很别扭。老师也很想帮助学生很快理解深入,手舞足蹈了一番,学生似懂非懂。看来教材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多思考,如何更有效。 |
4的乘法
发布时间:2009-04-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