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反思论坛>>文章内容
有感两节计算课教学
发布时间:2009-04-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2月28日上午,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参加了在觅小举行的“新基础”研究活动。这两堂课都是有关计算课的教学。

第一节是三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堂上,教师改变了以往比较单一的纯笔算教学,而是融口算、笔算和简算为一体。在口算时,主要教学生怎样拆分其中一个乘数,可以拆成两数之和也可以拆成两数之积,不过有的学生在拆分时,把其中一个乘数拆成了两数之和,却又变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是不会计算,主要是他们不明白问什么要拆分,所以这里教师有必要跟学生强调分拆后用为了把新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对于拆成两数之积的情况,教师没能及时区分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比如,28×12,学生把12拆成2和6、3和4,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之积呢?是不是只能拆分第一个乘数呢?教师没有及时引导,这样容易使学生造成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所有的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之积,而且只能拆分第二个乘数。为了让学生明确这只是特殊方法,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改题,把28×12改成28×13,问学生:还能用这种方法吗?从而告诉学生把一个数拆成两数之积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然后再给学生一组这样的题,让学生感知什么情况下拆、拆哪个数比较方便。这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是不是只能拆第二个数。通过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拆成两个因数积的情况是特殊情况,竖式是一般情况。吴亚平老师在评课时特别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先解决一般情况,再解决特殊方法,强调计算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这节课显得没有突出重点,其实,竖式计算是一般方法,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所以应该是保底的,让所有的学生这堂课上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应该重点讲解,而且还应该及时沟通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而估算和简算只是这节课的渗透目标,只要渗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了。

第二节课上的是二下的“三位数加法”。就老师的话说,不能先判断是否进位再计算,学生对是否进位只是一个意识,没抓住知识结构,学生只会对位加,不会简算,针对性不够……

通过今天这两节课以及老师的专业讲评,虽然不是理解得很透彻,但也长了不少知识。比如说,一直对“重心下移”颇感疑惑,今天听了老师的解释后,有点明白,就是把问题放下去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不要有替代思维。在今后的课堂中,我想努力这样去尝试,不要总是不放心学生,不过,放下去必须明确要求。此外,还要加强自身的基本功的训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