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育人目标的建构 子课题研究内容的育人价值: 音乐课的核心是“审美育人”,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审美育人”的三个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被误解为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或者说是把音乐的兴趣、爱好培养放在首位。我们所说的对音乐艺术的态度,应该包括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一,要有敏锐的听力,对音乐作品做出独特的反应。第二,能够自信地运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情感。第三,不断追求高品位的欣赏,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个观点应是对我们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较正确的理解。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包含音乐的感受能力(听辨能力、知觉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都尤为重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的分量很重,因此,培养学生对唱歌的表现能力、鉴赏能力、感受能力及二度创作的能力成为音乐课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又由于小学六年学生年龄差异较大,针对不同年段歌曲教学的适应性策略研究便凸显出其价值。 |
二、育人目标引领下教材使用的策略研究 1.熟悉教材、尊重教材使用好教材。教师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才能符合《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 2.,创造性的、科学合理的组合或调整好教材、教学顺序、教学内容。 3. 灵活运用,处理教材,适当扩充和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 4.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主题教育及重大节日,插入适合的教学内容。 5.根据学生需求来补充教材。 |
三、不同学科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实践研究 1.资源类型 音乐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内部资源;(课程标准、教材、音响资料)课程相关资源;(相关科学、学科、文化艺术、民族文化、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学生、教师、家长、艺术家)物资资源;(教学环境、设备)在音乐课程中,充分开发与运用其资源,并有机的整合和生成,会使唱歌教学丰富而精彩。 课型资源、教师资源(教师自身的特色、资源的融通)、歌曲的系列化、课件资源(可分年段进行总结)、 2.开发路径 1.以音乐教材为基本资源,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在音乐教材中,唱歌的比例占有三分之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反复的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自己要理解并唱好歌曲,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提供的参考资料(随教材配备的光盘、录音带等音像资料),从教学实际状况出发,以音乐教材为载体,设计即体现音乐艺术审美,又具个性的音乐课堂教学。 2.挖掘学生自身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具有的知识、能力、及已掌握的音乐技能等因素,把这些因素当作学生自身的财富和资源,尽可能的去挖掘、开发和利用,并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使学生在自信中对音乐产生兴趣,在情感体验中形成艺术审美能力。 3.发挥教师资源优势,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但不是免去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丰富自身教学资源,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文化过程中影响极大,大多数学生信赖于教师而不信服于家长,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极大的发挥教师资源优势,集合各方资源为音乐教学所用,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4.挖掘区域音乐资源,突出民族音乐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风格和民族文化,人们生活的区域,学生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校园文化各其蕴涵着特色性艺术文化;音乐教师应注意开发挖掘区域音乐资源;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学生为本,立足于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鲜明个性的音乐教学。 3.形成的资源成果 4.后期资源建设重点 合唱歌曲的资源建设。在歌唱的门类中,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所接受,它是一种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优美的合唱作品能使人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健康人格的美;感悟到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到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体现了音乐育人的独特价值。但是由于合唱毕竟是一种经过规范训练才能形成的技能,但小学的音乐课的合唱训练又和合唱队有所区别,因此,下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如何在音乐课上唱好合唱。 |
四、学科育人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方法、过程 1.多元分类、有序推进: 按学生年段分:低、中、高年段 按歌曲演唱形式分:齐唱歌曲、合唱歌曲 按歌曲情绪分:优美、温柔、悲伤的歌曲 活泼、欢快、轻松的歌曲 坚定有力、朝气勃勃的歌曲 沉稳、有力的歌曲 2. 多层互动、有效提升 ①.闭门修炼。我们的研究立足点是音乐课堂,最终研究的结果也是为音乐课服务,因此,从开展研究以来,我们每学期都会根据该阶段的研究重点,扎扎实实每节音乐上好每一节研究课组织进行密集地听课、评课活动,范围从自己同一节课不同班级的多次重建到组内老师的互听、互评。学生在老师扎实的唱歌基本功训练中,歌唱的水准和鉴赏能力日益提高。 ②.开门求赐。我们结合局属四校联合教研活动或新基础术科组活动,邀请兄弟学校的老师、教研室方老师或新基础专家现场听课、评课。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宝贵意见,从而为我们的下一阶段研究指明方向。丛雪老师的《颠倒歌》、朱莹老师的《大海啊故乡》、蒋冬霞老师的《对花》都体现出不同年段、不同类型的歌曲,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及表现能力。也初步体现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 ③.除此之外,我们还及时的进行反思、总结。朱莹 (二)形成的课堂实践策略 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把重点放在低年级歌曲教学的策略研究上,如:注重良好的歌唱姿势,养成习惯,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多用模唱教学法,根据歌曲的思想感情,运用简单、形象的动作进行表演,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识记,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活跃课堂气氛都起着积极作用,等等。同时,我们对不同年段歌曲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思考。 第二阶段,我们继续上一阶段对歌曲教学的模式的思考,并就中高年段歌曲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音乐课歌曲教学的一般模式,其中融合了对教学手段、方法的归纳。 这学期,我们就不同情绪类别的歌曲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来演唱进行了研究。 n 优美、温柔、悲伤的歌曲,多采用较慢速度,较弱力度和相对更连贯、更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推”出去的。我们把这种唱法称为:“抒情曲的唱法”。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n 活泼、欢快、轻松的歌曲,多采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和相对更有弹性、更短促、更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弹”出去的。我们把这种唱法称为:“舞曲的唱法”。如:《滴哩滴哩》 n 坚定有力、朝气勃勃的歌曲,多采用较强的力度,较快的速度,和相对较短促,但比“跳音唱法”稍稍长大的、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打”出去的。可以把这种唱法称为:“进行曲的唱法”。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n 沉稳、有力的歌曲,多采用较强的力度,较稳健的速度,和相对绵长的、不完全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这种气息流的头部比“进行曲”的气息流的头部还要更大一此,尾部也要更长一此。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爆发”出去的。所以也可以称为:“劳动号子的唱法”。如 (三)、成效和问题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的体现) |
小学不同年段歌曲教学的适应性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09-04-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