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辅助栏目>>课题网站>>已结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反思论坛>>文章内容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09-04-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虽说很早就参加新基础教育,但是也一直都是在边缘作为一名旁观者冷眼旁观。对于很多新基础的研究课虽说也是经常的参加,但是对于其中的新理念,因为缺乏自身的实践,因此总是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226我上了《十几减9》研究课,课后通过马教师的评课,以及27日在觅小参加研究课时华师大专家吴亚萍教授的点拔,深有体会。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反思和改进:

一、重心下放,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一节起始课,在承担这次研究课的同时我们就

曾不断地思考,学生会不会在摆小棒时用语言来描述,一年级学生会不会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会不会用破十法或平十法来理解退位减的算理,生会不会质疑等。带着一系列的担心,终于把十几减9的这堂课给蹭下来了,问题也随着完全暴露,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反思。

问题的产生及改进措施:

1.学生在摆小棒时不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一上教学分合时,没有训练学生边摆边说,所以学生没有这样的语言作支撑,没有扎实的基础作铺垫。那时我们过多地强调地有序地分一分,对操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提出了要求,但是对语言的叙述却缺乏指导和要求。这导致了学生会操作但是不用叙述。

2.不会记录思考过程。首先,一年级由于年龄小,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平时课堂中教学中,思考问题时也只需要学生口头表达,而不要求他们落笔记录过程。这就导致学生在老师要求写出思考过程时,不知道怎么来写。所以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使用课堂记录本。不要因为学生的年龄,为自己偷懒找借口。没有实践就没有效果,没有训练就没有成效,没有磨课的体会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训练学生什么。只有在日常的持之以恒的课堂中有这些意识,才能在研究课中体现出老师平时功夫。临阵磨枪肯定是不行,照搬别人的研究成果也是行不通的。

3.学生的质疑能力。相比较其他教师课堂中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觉得本班学生的质疑能力比较欠缺。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问题,主要的教师平时课堂中缺乏这样的意识。在平时,教师就是急着把本堂课的知识快点教完,然后忙着把本课的练习全部做好并批改,督促学生全部订正,这堂课就算一个段落了。在课堂中我似乎不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其实,每堂课都可能让可以让学生当一下小记者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表扬,鼓励,树立榜样,形成学生质疑的能力。如本堂课中,在教学13-9时,对于平十法中10是怎么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出来,那么学生在理解破十法算理的过程中,也会模仿教师的模式,提出自己的疑问,这10是怎么来的?这1是怎么来的?有了问题,有了回应,学生就能理解其中的算理。

4.对平十法和破十法算理的理解。尽管有个别学生的操作演练和语言描述这两种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方法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从13里去掉9的过程中,由于受教学仪器的限制,没有看不清小棒的操作过程,所以也无法理解。因此如果教师把实物投影仪演示改成小磁棒在黑板上演示,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110根,并且形象地体会到了10是怎么来;为什么要先去掉3,再去掉6的过程;破十法中10是怎么来的,1是怎么来。

二、学生资源的捕捉和利用

面对学生生成的资源无力回应反馈。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平

时缺乏训练造成的,那么教师的回应反馈能力则是教师专业素养问题了。

1.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进行充分的预设。因为我

曾经听过十几减9的新基础的研究课,它们课堂中没有出现的问题,我们理所当然地也认为我们也不会出现这些或那些问题。但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课堂中依旧有很多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在试教时没有出现平十法,但到了这个班却找不到破十法,每个班学生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所以面对学生生成的丰富的资源,面对多元、不确定和意料之外的信息与资源,是收还是放,或是收放有度,我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判断和调整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只能是无奈地放,就是这一放,就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展,影响了课堂教学往纵深发展。回应反馈的无效,教师和学生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2.如何回应反馈本课学生的生成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数学的抽象常常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他们的认识从错误到正确,恰恰体现了教学的意义与作用,这是认识的一个自然过程。伴随着学生错误的出现,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的差异,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并通过点拔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改正错误,形成正确的理解。如在理解平十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资源有A13-3-6B13-4-5,这里学生的错误资源就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拿掉3根,是因为先把零散的单根的去掉,把13—9这个新问题转化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决,13-3=1010-6=4这样的计算前面已经学过。而13-4-5,它也是把9分成两部分,但是13-4这个算式学生还是没有学过,解决起来存在困难。

在破十法中,学生资源有10-9=11+3=413分成49,这里的错误,尽管学生也是把13分成两部分,但是有这种形式出现的学生其实已经知道了结果,并运用了结果来进行思考,所以这种方法根本就没有价值。

如果说能够这样来处理学生生成的资源的话,那么学生就能理解破十法和平十法的算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接纳与并往,自我认识和内向反思意识开始觉醒。

3.如何呈现学生生成的资源。为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尽可能并聠式地同时呈现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因为串联式的学生资源呈现往往给教学带来一些障碍:一是交流的时间比并联式长许多,二是呈现的是点的资源,学生不容易从整体上比较和把握前后资源的联系;三是教学节奏比较松散,不太容易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如果以并聠的方式呈现资源,那么学生不但可以同时呈现的资源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可以对同时呈现的资源进行比较鉴别,辨析错误并提炼出正确的最佳方案。

课堂中,教师在寻找资源的过程中,而不是花很多的时间去找资源,或让学生写的不清楚的资源呈现出来,或是让学生写出来,以这种形式来呈现生成的资源。应该及时地把学生生成的资源马上写在黑板上去呈现,如果学生没有出现错误资源,但是在练习中或是意识会出现的典型性错误,教师也可以自己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比较,理解。

通过并联让学生仔细看并思考,你能看懂哪一种方法,知道是怎样从13里面去掉9的;哪一种方法有困难,问题在哪里?通过质疑来理解破十法平十法的算理,通过比较,形成类意识,其实不管是平十法也好,还是破十法和假设法,都是把13-9这个新问题转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